目录
<#满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
<#二叉搜索树>
<#总结>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题目分类大纲如下:

1.二叉树理论基础
二叉树的种类
在我们解题过程中二叉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满二叉树和完全二叉树。
#满二叉树
满二叉树:如果一棵二叉树只有度为0的结点和度为2的结点,并且度为0的结点在同一层上,则这棵二叉树为满二叉树。
如图所示:

这棵二叉树为满二叉树,也可以说深度为k,有2^k-1个节点的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的定义如下:在完全二叉树中,除了最底层节点可能没填满外,其余每层节点数都达到最大值,并且最下面一层的节点都集中在该层最左边的若干位置。若最底层为第 h 层(h从1开始),则该层包含 1~ 2^(h-1) 个节点。
我来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如题:

相信不少同学最后一个二叉树是不是完全二叉树都中招了。
之前我们刚刚讲过优先级队列其实是一个堆,堆就是一棵完全二叉树,同时保证父子节点的顺序关系。
#二叉搜索树
前面介绍的树,都没有数值的,而二叉搜索树是有数值的了,二叉搜索树是一个有序树。
- 若它的左子树不空,则左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小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 若它的右子树不空,则右子树上所有结点的值均大于它的根结点的值;
- 它的左、右子树也分别为二叉排序树
下面这两棵树都是搜索树

平衡二叉搜索树
平衡二叉搜索树:又被称为AVL(Adelson-Velsky and Landis)树,且具有以下性质:它是一棵空树或它的左右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并且左右两个子树都是一棵平衡二叉树。
如图:

最后一棵 不是平衡二叉树,因为它的左右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的绝对值超过了1。
二叉树的存储方式
二叉树可以链式存储,也可以顺序存储。
那么链式存储方式就用指针, 顺序存储的方式就是用数组。
顾名思义就是顺序存储的元素在内存是连续分布的,而链式存储则是通过指针把分布在各个地址的节点串联一起。
链式存储如图:

链式存储是大家很熟悉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来看看如何顺序存储呢?
其实就是用数组来存储二叉树,顺序存储的方式如图:

用数组来存储二叉树如何遍历的呢?
如果父节点的数组下标是 i,那么它的左孩子就是 i * 2 + 1,右孩子就是 i * 2 + 2。
但是用链式表示的二叉树,更有利于我们理解,所以一般我们都是用链式存储二叉树。
所以大家要了解,用数组依然可以表示二叉树。
二叉树的遍历方式
二叉树主要有两种遍历方式:
- 深度优先遍历:先往深走,遇到叶子节点再往回走。
- 前序遍历(递归法,迭代法)
- 中序遍历(递归法,迭代法)
- 后序遍历(递归法,迭代法)
- 广度优先遍历:一层一层的去遍历。
- 层次遍历(迭代法)
在深度优先遍历中:有三个顺序,前中后序遍历, 有同学总分不清这三个顺序,经常搞混,我这里教大家一个技巧。
这里前中后,其实指的就是中间节点的遍历顺序,只要大家记住 前中后序指的就是中间节点的位置就可以了。
看如下中间节点的顺序,就可以发现,中间节点的顺序就是所谓的遍历方式
- 前序遍历:中左右
- 中序遍历:左中右
- 后序遍历:左右中
大家可以对着如下图,看看自己理解的前后中序有没有问题。

二叉树的定义
刚刚我们说过了二叉树有两种存储方式顺序存储,和链式存储,顺序存储就是用数组来存,这个定义没啥可说的,我们来看看链式存储的二叉树节点的定义方式。
C++代码如下:
struct TreeNode {
int val;
TreeNode *left;
TreeNode *right;
TreeNode(int x) : val(x), left(NULL), right(NULL) {}
};
大家会发现二叉树的定义 和链表是差不多的,相对于链表 ,二叉树的节点里多了一个指针, 有两个指针,指向左右孩子。
这里要提醒大家要注意二叉树节点定义的书写方式。
在现场面试的时候 面试官可能要求手写代码,所以数据结构的定义以及简单逻辑的代码一定要锻炼白纸写出来。
总结
二叉树是一种基础数据结构,在算法面试中都是常客,也是众多数据结构的基石。
本篇我们介绍了二叉树的种类、存储方式、遍历方式以及定义,比较全面的介绍了二叉树各个方面的重点,帮助大家扫一遍基础。
说到二叉树,就不得不说递归,很多同学对递归都是又熟悉又陌生,递归的代码一般很简短,但每次都是一看就会,一写就废。
2.二叉树的递归遍历
这里帮助大家确定下来递归算法的三个要素。每次写递归,都按照这三要素来写,可以保证大家写出正确的递归算法!
-
确定递归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 确定哪些参数是递归的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那么就在递归函数里加上这个参数, 并且还要明确每次递归的返回值是什么进而确定递归函数的返回类型。
-
确定终止条件: 写完了递归算法, 运行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栈溢出的错误,就是没写终止条件或者终止条件写的不对,操作系统也是用一个栈的结构来保存每一层递归的信息,如果递归没有终止,操作系统的内存栈必然就会溢出。
-
确定单层递归的逻辑: 确定每一层递归需要处理的信息。在这里也就会重复调用自己来实现递归的过程。
以下以前序遍历为例:
-
确定递归函数的参数和返回值:因为要打印出前序遍历节点的数值,所以参数里需要传入vector来放节点的数值,除了这一点就不需要再处理什么数据了也不需要有返回值,所以递归函数返回类型就是void,代码如下:
void traversal(TreeNode* cur, vector<int>& vec)
-
确定终止条件:在递归的过程中,如何算是递归结束了呢,当然是当前遍历的节点是空了,那么本层递归就要结束了,所以如果当前遍历的这个节点是空,就直接return,代码如下:
if (cur == NULL) return;
-
确定单层递归的逻辑:前序遍历是中左右的顺序,所以在单层递归的逻辑,是要先取中节点的数值,代码如下:
vec.push_back(cur->val); // 中
traversal(cur->left, vec); // 左
traversal(cur->right, vec); // 右
单层递归的逻辑就是按照中左右的顺序来处理的,这样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基本就写完了,再看一下完整代码:
前序遍历: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oid traversal(TreeNode* cur, vector<int>& vec) {
if (cur == NULL) return;
vec.push_back(cur->val); // 中
traversal(cur->left, vec); // 左
traversal(cur->right, vec); // 右
}
vector<int> preorderTraversal(TreeNode* root) {
vector<int> result;
traversal(root, result);
return result;
}
};
那么前序遍历写出来之后,中序和后序遍历就不难理解了,代码如下:
中序遍历:
void traversal(TreeNode* cur, vector<int>& vec) {
if (cur == NULL) return;
traversal(cur->left, vec); // 左
vec.push_back(cur->val); // 中
traversal(cur->right, vec); // 右
}
后序遍历:
void traversal(TreeNode* cur, vector<int>& vec) {
if (cur == NULL) return;
traversal(cur->left, vec); // 左
traversal(cur->right, vec); // 右
vec.push_back(cur->val); // 中
}
此时大家可以做一做leetcode上三道题目,分别是:
3.二叉树的迭代遍历
为什么可以用迭代法(非递归的方式)来实现二叉树的前后中序遍历呢?
我们在栈与队列:匹配问题都是栈的强项 (opens new window)中提到了,递归的实现就是:每一次递归调用都会把函数的局部变量、参数值和返回地址等压入调用栈中,然后递归返回的时候,从栈顶弹出上一次递归的各项参数,所以这就是递归为什么可以返回上一层位置的原因。
此时大家应该知道我们用栈也可以是实现二叉树的前后中序遍历了。
#前序遍历(迭代法)
我们先看一下前序遍历。
前序遍历是中左右,每次先处理的是中间节点,那么先将根节点放入栈中,然后将右孩子加入栈,再加入左孩子。
为什么要先加入 右孩子,再加入左孩子呢? 因为这样出栈的时候才是中左右的顺序。
动画如下:

不难写出如下代码: (注意代码中空节点不入栈)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preorderTraversal(TreeNode* root) {
stack<TreeNode*> st;
vector<int> result;
if (root == NULL) return result;
st.push(root);
while (!st.empty()) {
TreeNode* node = st.top(); // 中
st.pop();
result.push_back(node->val);
if (node->right) st.push(node->right); // 右(空节点不入栈)
if (node->left) st.push(node->left); // 左(空节点不入栈)
}
return result;
}
};
此时会发现貌似使用迭代法写出前序遍历并不难,确实不难。
此时是不是想改一点前序遍历代码顺序就把中序遍历搞出来了?
其实还真不行!
但接下来,再用迭代法写中序遍历的时候,会发现套路又不一样了,目前的前序遍历的逻辑无法直接应用到中序遍历上。
中序遍历(迭代法)
为了解释清楚,我说明一下 刚刚在迭代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有两个操作:
- 处理:将元素放进result数组中
- 访问:遍历节点
分析一下为什么刚刚写的前序遍历的代码,不能和中序遍历通用呢,因为前序遍历的顺序是中左右,先访问的元素是中间节点,要处理的元素也是中间节点,所以刚刚才能写出相对简洁的代码,因为要访问的元素和要处理的元素顺序是一致的,都是中间节点。
那么再看看中序遍历,中序遍历是左中右,先访问的是二叉树顶部的节点,然后一层一层向下访问,直到到达树左面的最底部,再开始处理节点(也就是在把节点的数值放进result数组中),这就造成了处理顺序和访问顺序是不一致的。
那么在使用迭代法写中序遍历,就需要借用指针的遍历来帮助访问节点,栈则用来处理节点上的元素。
动画如下:

中序遍历,可以写出如下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inorderTraversal(TreeNode* root) {
vector<int> result;
stack<TreeNode*> st;
TreeNode* cur = root;
while (cur != NULL || !st.empty()) {
if (cur != NULL) { // 指针来访问节点,访问到最底层
st.push(cur); // 将访问的节点放进栈
cur = cur->left; // 左
} else {
cur = st.top(); // 从栈里弹出的数据,就是要处理的数据(放进result数组里的数据)
st.pop();
result.push_back(cur->val); // 中
cur = cur->right; // 右
}
}
return result;
}
};
#后序遍历(迭代法)
再来看后序遍历,先序遍历是中左右,后序遍历是左右中,那么我们只需要调整一下先序遍历的代码顺序,就变成中右左的遍历顺序,然后在反转result数组,输出的结果顺序就是左右中了,如下图:

所以后序遍历只需要前序遍历的代码稍作修改就可以了,代码如下: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postorderTraversal(TreeNode* root) {
stack<TreeNode*> st;
vector<int> result;
if (root == NULL) return result;
st.push(root);
while (!st.empty()) {
TreeNode* node = st.top();
st.pop();
result.push_back(node->val);
if (node->left) st.push(node->left); // 相对于前序遍历,这更改一下入栈顺序 (空节点不入栈)
if (node->right) st.push(node->right); // 空节点不入栈
}
reverse(result.begin(), result.end()); // 将结果反转之后就是左右中的顺序了
return result;
}
};
#总结
此时我们用迭代法写出了二叉树的前后中序遍历,大家可以看出前序和中序是完全两种代码风格,并不像递归写法那样代码稍做调整,就可以实现前后中序。
这是因为前序遍历中访问节点(遍历节点)和处理节点(将元素放进result数组中)可以同步处理,但是中序就无法做到同步!
上面这句话,可能一些同学不太理解,建议自己亲手用迭代法,先写出来前序,再试试能不能写出中序,就能理解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难道二叉树前后中序遍历的迭代法实现,就不能风格统一么(即前序遍历改变代码顺序就可以实现中序 和 后序)?
4.二叉树的统一迭代法
5.二叉树的层序遍历
我们之前讲过了三篇关于二叉树的深度优先遍历的文章:
接下来我们再来介绍二叉树的另一种遍历方式:层序遍历。
层序遍历一个二叉树。就是从左到右一层一层的去遍历二叉树。这种遍历的方式和我们之前讲过的都不太一样。
需要借用一个辅助数据结构即队列来实现,队列先进先出,符合一层一层遍历的逻辑,而用栈先进后出适合模拟深度优先遍历也就是递归的逻辑。
而这种层序遍历方式就是图论中的广度优先遍历,只不过我们应用在二叉树上。
使用队列实现二叉树广度优先遍历,动画如下:

这样就实现了层序从左到右遍历二叉树。
代码如下:这份代码也可以作为二叉树层序遍历的模板,打十个就靠它了。
c++代码如下: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vector<int>> levelOrder(TreeNode* root) {
queue<TreeNode*> que;
if (root != NULL) que.push(root);
vector<vector<int>> result;
while (!que.empty()) {
int size = que.size();
vector<int> vec;
// 这里一定要使用固定大小size,不要使用que.size(),因为que.size是不断变化的
for (int i = 0; i < size; i++) {
TreeNode* node = que.front();
que.pop();
vec.push_back(node->val);
if (node->left) que.push(node->left);
if (node->right) que.push(node->right);
}
result.push_back(vec);
}
return result;
}
};
# 递归法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oid order(TreeNode* cur, vector<vector<int>>& result, int depth)
{
if (cur == nullptr) return;
if (result.size() == depth) result.push_back(vector<int>());
result[depth].push_back(cur->val);
order(cur->left, result, depth + 1);
order(cur->right, result, depth + 1);
}
vector<vector<int>> levelOrder(TreeNode* root) {
vector<vector<int>> result;
int depth = 0;
order(root, result, depth);
return result;
}
};
6.翻转二叉树
遍历的过程中去翻转每一个节点的左右孩子就可以达到整体翻转的效果。
注意只要把每一个节点的左右孩子翻转一下,就可以达到整体翻转的效果
7.二叉树周末总结
周一
本周我们开始讲解了二叉树,在关于二叉树,你该了解这些! (opens new window)中讲解了二叉树的理论基础。
有同学会把红黑树和二叉平衡搜索树弄分开了,其实红黑树就是一种二叉平衡搜索树,这两个树不是独立的,所以C++中map、multimap、set、multiset的底层实现机制是二叉平衡搜索树,再具体一点是红黑树。
对于二叉树节点的定义,C++代码如下:
struct TreeNode {
int val;
TreeNode *left;
TreeNode *right;
TreeNode(int x) : val(x), left(NULL), right(NULL) {}
};
对于这个定义中TreeNode(int x) : val(x), left(NULL), right(NULL) {} 有同学不清楚干什么的。
这是构造函数,这么说吧C语言中的结构体是C++中类的祖先,所以C++结构体也可以有构造函数。
构造函数也可以不写,但是new一个新的节点的时候就比较麻烦。
例如有构造函数,定义初始值为9的节点:
TreeNode* a = new TreeNode(9);
没有构造函数的话就要这么写:
TreeNode* a = new TreeNode();
a->val = 9;
a->left = NULL;
a->right = NULL;
在介绍前中后序遍历的时候,有递归和迭代(非递归),还有一种牛逼的遍历方式:morris遍历。
morris遍历是二叉树遍历算法的超强进阶算法,morris遍历可以将非递归遍历中的空间复杂度降为O(1),感兴趣大家就去查一查学习学习,比较小众,面试几乎不会考。我其实也没有研究过,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周二
在二叉树:一入递归深似海,从此offer是路人 (opens new window)中讲到了递归三要素,以及前中后序的递归写法。
文章中我给出了leetcode上三道二叉树的前中后序题目,但是看完二叉树:一入递归深似海,从此offer是路人 (opens new window),依然可以解决n叉树的前后序遍历,在leetcode上分别是
大家可以再去把这两道题目做了。
#周三
在二叉树:听说递归能做的,栈也能做! (opens new window)中我们开始用栈来实现递归的写法,也就是所谓的迭代法。
细心的同学发现文中前后序遍历空节点是否入栈写法是不同的
其实空节点入不入栈都差不多,但感觉空节点不入栈确实清晰一些,符合文中动画的演示。
拿前序遍历来举例,空节点入栈: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preorderTraversal(TreeNode* root) {
stack<TreeNode*> st;
vector<int> result;
st.push(root);
while (!st.empty()) {
TreeNode* node = st.top(); // 中
st.pop();
if (node != NULL) result.push_back(node->val);
else continue;
st.push(node->right); // 右
st.push(node->left); // 左
}
return result;
}
};
前序遍历空节点不入栈的代码:(注意注释部分和上文的区别)
class Solution {
public:
vector<int> preorderTraversal(TreeNode* root) {
stack<TreeNode*> st;
vector<int> result;
if (root == NULL) return result;
st.push(root);
while (!st.empty()) {
TreeNode* node = st.top(); // 中
st.pop();
result.push_back(node->val);
if (node->right) st.push(node->right); // 右(空节点不入栈)
if (node->left) st.push(node->left); // 左(空节点不入栈)
}
return result;
}
};
在实现迭代法的过程中,有同学问了:递归与迭代究竟谁优谁劣呢?
从时间复杂度上其实迭代法和递归法差不多(在不考虑函数调用开销和函数调用产生的堆栈开销),但是空间复杂度上,递归开销会大一些,因为递归需要系统堆栈存参数返回值等等。
递归更容易让程序员理解,但收敛不好,容易栈溢出。
这么说吧,递归是方便了程序员,难为了机器(各种保存参数,各种进栈出栈)。
在实际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是要尽量避免递归!因为项目代码参数、调用关系都比较复杂,不容易控制递归深度,甚至会栈溢出。
#周四
在二叉树:前中后序迭代方式的写法就不能统一一下么? (opens new window)中我们使用空节点作为标记,给出了统一的前中后序迭代法。
此时又多了一种前中后序的迭代写法,那么有同学问了:前中后序迭代法是不是一定要统一来写,这样才算是规范。
其实没必要,还是自己感觉哪一种更好记就用哪种。
但是一定要掌握前中后序一种迭代的写法,并不因为某种场景的题目一定要用迭代,而是现场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看你顺畅的写出了递归,一般会进一步考察能不能写出相应的迭代。
#周五
在二叉树:层序遍历登场! (opens new window)中我们介绍了二叉树的另一种遍历方式(图论中广度优先搜索在二叉树上的应用)即:层序遍历。
看完这篇文章,去leetcode上怒刷五题,文章中 编号107题目的样例图放错了(原谅我匆忙之间总是手抖),但不影响大家理解。
只有同学发现leetcode上"515. 在每个树行中找最大值",也是层序遍历的应用,依然可以分分钟解决,所以就是一鼓作气解决六道了。
层序遍历遍历相对容易一些,只要掌握基本写法(也就是框架模板),剩下的就是在二叉树每一行遍历的时候做做逻辑修改。
#周六
在二叉树:你真的会翻转二叉树么? (opens new window)中我们把翻转二叉树这么一道简单又经典的问题,充分的剖析了一波,相信就算做过这道题目的同学,看完本篇之后依然有所收获!
文中我指的是递归的中序遍历是不行的,因为使用递归的中序遍历,某些节点的左右孩子会翻转两次。
如果非要使用递归中序的方式写,也可以,如下代码就可以避免节点左右孩子翻转两次的情况:
class Solution {
public:
TreeNode* invertTree(TreeNode* root) {
if (root == NULL) return root;
invertTree(root->left); // 左
swap(root->left, root->right); // 中
invertTree(root->left); // 注意 这里依然要遍历左孩子,因为中间节点已经翻转了
return root;
}
};
代码虽然可以,但这毕竟不是真正的递归中序遍历了。
但使用迭代方式统一写法的中序是可以的。
代码如下:
class Solution {
public:
TreeNode* invertTree(TreeNode* root) {
stack<TreeNode*> st;
if (root != NULL) st.push(root);
while (!st.empty()) {
TreeNode* node = st.top();
if (node != NULL) {
st.pop();
if (node->right) st.push(node->right); // 右
st.push(node); // 中
st.push(NULL);
if (node->left) st.push(node->left); // 左
} else {
st.pop();
node = st.top();
st.pop();
swap(node->left, node->right); // 节点处理逻辑
}
}
return root;
}
};
为什么这个中序就是可以的呢,因为这是用栈来遍历,而不是靠指针来遍历,避免了递归法中翻转了两次的情况,大家可以画图理解一下,这里有点意思的。
其他的太多了,因为不涉及思路层面的,大都是代码层面所以后续就不再写了,大家可以移步代码随想录自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