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随想录算法训练营第五十八天|Day58 图论

拓扑排序精讲

https://www.programmercarl.com/kamacoder/0117.%E8%BD%AF%E4%BB%B6%E6%9E%84%E5%BB%BA.html

拓扑排序的背景

本题是拓扑排序的经典题目。

一聊到 拓扑排序,一些录友可能会想这是排序,不会想到这是图论算法。

其实拓扑排序是经典的图论问题。

先说说 拓扑排序的应用场景。

大学排课,例如 先上A课,才能上B课,上了B课才能上C课,上了A课才能上D课,等等一系列这样的依赖顺序。 问给规划出一条 完整的上课顺序。

拓扑排序在文件处理上也有应用,我们在做项目安装文件包的时候,经常发现 复杂的文件依赖关系, A依赖B,B依赖C,B依赖D,C依赖E 等等。

如果给出一条线性的依赖顺序来下载这些文件呢?

有录友想上面的例子都很简单啊,我一眼能给排序出来。

那如果上面的依赖关系是一百对呢,一千对甚至上万个依赖关系,这些依赖关系中可能还有循环依赖,你如何发现循环依赖呢,又如果排出线性顺序呢。

所以 拓扑排序就是专门解决这类问题的。

概括来说,给出一个 有向图,把这个有向图转成线性的排序 就叫拓扑排序

当然拓扑排序也要检测这个有向图 是否有环,即存在循环依赖的情况,因为这种情况是不能做线性排序的。

所以拓扑排序也是图论中判断有向无环图的常用方法


#拓扑排序的思路

拓扑排序指的是一种 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 而具体算法,可能是广搜也可能是深搜。

大家可能发现 各式各样的解法,纠结哪个是拓扑排序?

其实只要能在把 有向无环图 进行线性排序 的算法 都可以叫做 拓扑排序。

实现拓扑排序的算法有两种:卡恩算法(BFS)和DFS

卡恩1962年提出这种解决拓扑排序的思路

一般来说我们只需要掌握 BFS (广度优先搜索)就可以了,清晰易懂,如果还想多了解一些,可以再去学一下 DFS 的思路,但 DFS 不是本篇重点。

接下来我们来讲解BFS的实现思路。

以题目中示例为例如图:

做拓扑排序的话,如果肉眼去找开头的节点,一定能找到 节点0 吧,都知道要从节点0 开始。

但为什么我们能找到 节点0呢,因为我们肉眼看着 这个图就是从 节点0出发的。

作为出发节点,它有什么特征?

你看节点0 的入度 为0 出度为2, 也就是 没有边指向它,而它有两条边是指出去的。

节点的入度表示 有多少条边指向它,节点的出度表示有多少条边 从该节点出发。

所以当我们做拓扑排序的时候,应该优先找 入度为 0 的节点,只有入度为0,它才是出发节点。 理解以上内容很重要

接下来我给出 拓扑排序的过程,其实就两步:

  1. 找到入度为0 的节点,加入结果集
  2. 将该节点从图中移除

循环以上两步,直到 所有节点都在图中被移除了。

结果集的顺序,就是我们想要的拓扑排序顺序 (结果集里顺序可能不唯一)

#模拟过程

用本题的示例来模拟这一过程:

1、找到入度为0 的节点,加入结果集

2、将该节点从图中移除


1、找到入度为0 的节点,加入结果集

这里大家会发现,节点1 和 节点2 入度都为0, 选哪个呢?

选哪个都行,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拓扑排序的结果是不唯一的。

2、将该节点从图中移除


1、找到入度为0 的节点,加入结果集

节点2 和 节点3 入度都为0,选哪个都行,这里选节点2

2、将该节点从图中移除


后面的过程一样的,节点3 和 节点4,入度都为0,选哪个都行。

最后结果集为: 0 1 2 3 4 。当然结果不唯一的。

#判断有环

如果有 有向环怎么办呢?例如这个图:

这个图,我们只能将入度为0 的节点0 接入结果集。

之后,节点1、2、3、4 形成了环,找不到入度为0 的节点了,所以此时结果集里只有一个元素。

那么如果我们发现结果集元素个数 不等于 图中节点个数,我们就可以认定图中一定有 有向环!

这也是拓扑排序判断有向环的方法。

通过以上过程的模拟大家会发现这个拓扑排序好像不难,还有点简单。

思路

objectivec 复制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N 1000 // 假设最大文件数为1000

typedef struct {
    int *data;
    int front, rear, size, capacity;
} Queue;

// 创建队列的函数
Queue* createQueue(int capacity) {
    Queue* queue = (Queue*)malloc(sizeof(Queue));
    queue->capacity = capacity;
    queue->front = queue->size = 0;
    queue->rear = capacity - 1;
    queue->data = (int*)malloc(capacity * sizeof(int));
    return queue;
}

// 队列是否为空的函数
int isEmpty(Queue* queue) {
    return (queue->size == 0);
}

// 向队列添加元素的函数
void enqueue(Queue* queue, int item) {
    queue->rear = (queue->rear + 1) % queue->capacity;
    queue->data[queue->rear] = item;
    queue->size++;
}

// 从队列删除元素的函数
int dequeue(Queue* queue) {
    int item = queue->data[queue->front];
    queue->front = (queue->front + 1) % queue->capacity;
    queue->size--;
    return item;
}

// C语言版本的拓扑排序程序
int main() {
    int m, n, s, t;
    scanf("%d %d", &n, &m);
    
    int inDegree[MAXN] = {0}; // 记录每个文件的入度
    int adj[MAXN][MAXN] = {0}; // 记录依赖关系
    int outCount[MAXN] = {0}; // 每个节点的出度

    while (m--) {
        scanf("%d %d", &s, &t);
        inDegree[t]++;
        adj[s][outCount[s]++] = t; // 记录s指向哪些文件
    }

    Queue* que = createQueue(n); // 创建队列
    for (int i = 0; i < n; i++) {
        // 入度为0的文件,可以加入队列
        if (inDegree[i] == 0) {
            enqueue(que, i);
        }
    }

    int result[MAXN]; // 记录结果
    int count = 0;

    while (!isEmpty(que)) {
        int cur = dequeue(que); // 当前选中的文件
        result[count++] = cur;

        // 获取该文件指向的文件
        for (int i = 0; i < outCount[cur]; i++) {
            int next = adj[cur][i];
            inDegree[next]--;
            if (inDegree[next] == 0) {
                enqueue(que, next);
            }
        }
    }

    // 检查是否成功进行了拓扑排序
    if (count == n) {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printf("%d ", result[i]);
        }
        printf("%d\n", result[n - 1]);
    } else {
        printf("-1\n");
    }

    // 释放队列内存
    free(que->data);
    free(que);

    return 0;
}

学习反思

代码是一个C语言版本的拓扑排序程序。拓扑排序是一种根据一些有向无环图的依赖关系,对这些节点进行排序的算法。首先,程序读入了文件的个数n和依赖关系的条数m。然后,使用两个数组inDegree和adj来记录每个文件的入度和依赖关系。其中,inDegree[i]表示文件i的入度,adj[s][i]表示文件s依赖于文件i。接下来,程序创建了一个队列que来存储入度为0的文件。然后,遍历所有文件,将入度为0的文件加入到队列中。然后,程序使用一个循环,不断从队列中取出文件,并将其加入到结果数组result中。同时,程序将该文件指向的文件的入度减一,并将入度变为0的文件加入到队列中。最后,程序检查是否成功进行了拓扑排序。如果成功,输出排序结果;否则,输出-1。

dijkstra(朴素版)精讲

https://www.programmercarl.com/kamacoder/0047.%E5%8F%82%E4%BC%9Adijkstra%E6%9C%B4%E7%B4%A0.html

dijkstra算法:在有权图(权值非负数)中求从起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算法。

需要注意两点:

  • dijkstra 算法可以同时求 起点到所有节点的最短路径
  • 权值不能为负数

(这两点后面我们会讲到)

如本题示例中的图:

起点(节点1)到终点(节点7) 的最短路径是 图中 标记绿线的部分。

最短路径的权值为12。

其实 dijkstra 算法 和 我们之前讲解的prim算法思路非常接近,如果大家认真学过prim算法,那么理解 Dijkstra 算法会相对容易很多。(这也是我要先讲prim再讲dijkstra的原因)

dijkstra 算法 同样是贪心的思路,不断寻找距离 源点最近的没有访问过的节点。

这里我也给出 dijkstra三部曲

  1. 第一步,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2. 第二步,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3. 第三步,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大家此时已经会发现,这和prim算法 怎么这么像呢。

我在prim算法讲解中也给出了三部曲。 prim 和 dijkstra 确实很像,思路也是类似的,这一点我在后面还会详细来讲。

在dijkstra算法中,同样有一个数组很重要,起名为:minDist。

minDist数组 用来记录 每一个节点距离源点的最小距离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也是理解 dijkstra 算法的核心所在。

大家现在看着可能有点懵,不知道什么意思。

没关系,先让大家有一个印象,对理解后面讲解有帮助。

我们先来画图看一下 dijkstra 的工作过程,以本题示例为例: (以下为朴素版dijkstra的思路)

示例中节点编号是从1开始,所以为了让大家看的不晕,minDist数组下标我也从 1 开始计数,下标0 就不使用了,这样 下标和节点标号就可以对应上了,避免大家搞混

#朴素版dijkstra

#模拟过程


0、初始化

minDist数组数值初始化为int最大值。

这里在强点一下 minDist数组的含义:记录所有节点到源点的最短路径,那么初始化的时候就应该初始为最大值,这样才能在后续出现最短路径的时候及时更新。

(图中,max 表示默认值,节点0 不做处理,统一从下标1 开始计算,这样下标和节点数值统一, 方便大家理解,避免搞混)

源点(节点1) 到自己的距离为0,所以 minDist[1] = 0

此时所有节点都没有被访问过,所以 visited数组都为0


以下为dijkstra 三部曲

1、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源点距离源点最近,距离为0,且未被访问。

2、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标记源点访问过

3、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如图:

更新 minDist数组,即:源点(节点1) 到 节点2 和 节点3的距离。

  • 源点到节点2的最短距离为1,小于原minDist[2]的数值max,更新minDist[2] = 1
  • 源点到节点3的最短距离为4,小于原minDist[3]的数值max,更新minDist[3] = 4

可能有录友问:为啥和 minDist[2] 比较?

再强调一下 minDist[2] 的含义,它表示源点到节点2的最短距离,那么目前我们得到了 源点到节点2的最短距离为1,小于默认值max,所以更新。 minDist[3]的更新同理


1、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未访问过的节点中,源点到节点2距离最近,选节点2

2、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节点2被标记访问过

3、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如图:

更新 minDist数组,即:源点(节点1) 到 节点6 、 节点3 和 节点4的距离。

为什么更新这些节点呢? 怎么不更新其他节点呢

因为 源点(节点1)通过 已经计算过的节点(节点2) 可以链接到的节点 有 节点3,节点4和节点6.

更新 minDist数组:

  • 源点到节点6的最短距离为5,小于原minDist[6]的数值max,更新minDist[6] = 5
  • 源点到节点3的最短距离为3,小于原minDist[3]的数值4,更新minDist[3] = 3
  • 源点到节点4的最短距离为6,小于原minDist[4]的数值max,更新minDist[4] = 6

1、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未访问过的节点中,源点距离哪些节点最近,怎么算的?

其实就是看 minDist数组里的数值,minDist 记录了 源点到所有节点的最近距离,结合visited数组筛选出未访问的节点就好。

从 上面的图,或者 从minDist数组中,我们都能看出 未访问过的节点中,源点(节点1)到节点3距离最近。

2、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节点3被标记访问过

3、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如图:

由于节点3的加入,那么源点可以有新的路径链接到节点4 所以更新minDist数组:

更新 minDist数组:

  • 源点到节点4的最短距离为5,小于原minDist[4]的数值6,更新minDist[4] = 5

1、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距离源点最近且没有被访问过的节点,有节点4 和 节点6,距离源点距离都是 5 (minDist[4] = 5,minDist[6] = 5) ,选哪个节点都可以。

2、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节点4被标记访问过

3、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如图:

由于节点4的加入,那么源点可以链接到节点5 所以更新minDist数组:

  • 源点到节点5的最短距离为8,小于原minDist[5]的数值max,更新minDist[5] = 8

1、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距离源点最近且没有被访问过的节点,是节点6,距离源点距离是 5 (minDist[6] = 5)

2、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节点6 被标记访问过

3、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如图:

由于节点6的加入,那么源点可以链接到节点7 所以 更新minDist数组:

  • 源点到节点7的最短距离为14,小于原minDist[7]的数值max,更新minDist[7] = 14

1、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距离源点最近且没有被访问过的节点,是节点5,距离源点距离是 8 (minDist[5] = 8)

2、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节点5 被标记访问过

3、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如图:

由于节点5的加入,那么源点有新的路径可以链接到节点7 所以 更新minDist数组:

  • 源点到节点7的最短距离为12,小于原minDist[7]的数值14,更新minDist[7] = 12

1、选源点到哪个节点近且该节点未被访问过

距离源点最近且没有被访问过的节点,是节点7(终点),距离源点距离是 12 (minDist[7] = 12)

2、该最近节点被标记访问过

节点7 被标记访问过

3、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即更新minDist数组) ,如图:

节点7加入,但节点7到节点7的距离为0,所以 不用更新minDist数组


最后我们要求起点(节点1) 到终点 (节点7)的距离。

再来回顾一下minDist数组的含义:记录 每一个节点距离源点的最小距离。

那么起到(节点1)到终点(节点7)的最短距离就是 minDist[7] ,按上面举例讲解来说,minDist[7] = 12,节点1 到节点7的最短路径为 12。

路径如图:

在上面的讲解中,每一步 我都是按照 dijkstra 三部曲来讲解的,理解了这三部曲,代码也就好懂的。

#代码实现

思路

objectivec 复制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limits.h>

#define MAXN 1000 // 假设最大节点数为1000

int main() {
    int n, m, p1, p2, val;
    scanf("%d %d", &n, &m);

    // 创建一个邻接矩阵来存储图的边权值
    int grid[MAXN][MAXN];
    for (int i = 1; i <= n; ++i) {
        for (int j = 1; j <= n; ++j) {
            grid[i][j] = INT_MAX; // 初始化为无穷大
        }
    }

    // 输入边的信息
    for (int i = 0; i < m; i++) {
        scanf("%d %d %d", &p1, &p2, &val);
        grid[p1][p2] = val; // 更新边的权值
    }

    int start = 1; // 起始节点
    int end = n;   // 结束节点

    // 存储从源点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距离
    int minDist[MAXN];
    for (int i = 1; i <= n; ++i) {
        minDist[i] = INT_MAX; // 初始化为无穷大
    }
    minDist[start] = 0; // 起始点到自身的距离为0

    // 记录顶点是否被访问过
    int visited[MAXN] = {0};

    for (int i = 1; i <= n; i++) { // 遍历所有节点
        int minVal = INT_MAX;
        int cur = -1; // 当前节点

        // 1、选距离源点最近且未访问过的节点
        for (int v = 1; v <= n; ++v) {
            if (!visited[v] && minDist[v] < minVal) {
                minVal = minDist[v];
                cur = v;
            }
        }

        if (cur == -1) {
            break; // 如果没有找到未访问节点,结束循环
        }

        visited[cur] = 1; // 2、标记该节点已被访问

        // 3、更新非访问节点到源点的距离
        for (int v = 1; v <= n; v++) {
            if (!visited[v] && grid[cur][v] != INT_MAX && minDist[cur] + grid[cur][v] < minDist[v]) {
                minDist[v] = minDist[cur] + grid[cur][v];
            }
        }
    }

    // 输出结果
    if (minDist[end] == INT_MAX) {
        printf("-1\n"); // 不能到达终点
    } else {
        printf("%d\n", minDist[end]); // 到达终点最短路径
    }

    return 0;
}

学习反思

代码是一个C语言版本的最短路径算法。最短路径算法用于求解图中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问题。

首先,程序读入了节点数n和边数m。然后,创建一个邻接矩阵grid来存储图的边权值。初始化所有边的权值为无穷大。

接下来,程序通过循环读入边的信息,并更新邻接矩阵中相应边的权值。

然后,程序定义起始节点start和结束节点end,并创建一个数组minDist来存储从起始节点到每个节点的最短距离。将所有节点的最短距离初始化为无穷大,将起始节点的最短距离初始化为0。

程序还创建了一个visited数组来记录节点是否被访问过。初始时,所有节点都未被访问。

接下来,程序使用循环遍历所有节点。在每次循环中,程序选取距离起始节点最近且未被访问过的节点作为当前节点cur。然后,程序标记该节点为已访问,并更新所有未访问节点到起始节点的最短距离。

最后,程序输出结果。如果结束节点的最短距离为无穷大,则表示不能到达终点;否则,输出最短路径的长度。

相关推荐
cv2016_DL1 分钟前
BERT相关知识
人工智能·算法·transformer
大大大反派9 分钟前
深入了解决策树---机器学习中的经典算法
算法·决策树·机器学习
呆萌很20 分钟前
2039:【例5.6】冒泡排序
算法
Michael_Good34 分钟前
【计算机网络】C/C++实现解析Wireshark离线数据包,附源码
c语言·c++·计算机网络
冉佳驹2 小时前
数据结构 ——— 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以及规避最坏情况的方法
c语言·数据结构·算法·排序算法·快速排序算法·三数取中
徐浪老师2 小时前
C语言实现冒泡排序:从基础到优化全解析
c语言·算法·排序算法
hr_net2 小时前
图论入门编程
算法·图论
李小白663 小时前
各种排序算法
数据结构·算法·排序算法
浪前3 小时前
排序算法之冒泡排序篇
数据结构·算法·排序算法
小黄编程快乐屋3 小时前
各个排序算法基础速通万字介绍
java·算法·排序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