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均值聚类算法是一种经典的非监督学习算法,用于将数据集中的样本划分为K个不同的簇(cluster)。其目标是使得同一簇内的样本相似度最高,不同簇之间的样本相似度最低。
算法步骤如下:
- 初始: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点。
- 分配:计算每个样本到各个聚类中心的距离,并将样本分配给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
- 更新:更新聚类中心点,使用每个簇中样本的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 迭代: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定迭代次数。
K-均值聚类算法的优点包括:
- 算法简单且易于实现。
- 对大规模数据集也能够有效处理。
- 可以用于数据预处理和聚类结果的初始猜测。
K-均值聚类算法的缺点包括:
- 需要预先指定簇的数量K,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难以确定合适的K值。
- 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不同的初始聚类中心可能导致不同的聚类结果。
- 对于不同形状、大小、密度的簇效果不佳。
- 对离群点敏感,离群点可能会影响聚类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K-均值算法是基于欧氏距离的,因此在应用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避免某些特征对距离计算的影响过大。另外,为了克服K-均值算法的一些缺点,研究人员也提出了许多改进的版本,如K-均值++、K-均值++、K-均值大数据版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