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研效能:AI赋能的任务协作平台开发实践
近几年来,我们在产研协作中发现一些效能问题,如开发周期长、迭代次数多、代码复用率低等。
造成问题有以下原因:
- 项目时间紧张,交付期限往往非常有限,影响成品质量。
- 产品需求文档不够详尽,缺少具体实施细节。
- 开发侧注重业务功能实现,技术架构设计不足,影响系统的扩展性和维护性。
从各角色视角分析:
- 管理层:市场变化快速,需要能及时响应的产品迭代。
- 产品:产品思维和业务理解还需加强,产品文档详细度有提升空间。
- 研发:基于产品文档实现功能,但因需求不明确导致反复修改,压缩了考虑技术架构的时间。
我们如何提升效能?以下是我在最近一个任务协作平台项目中的实践,这是一个结合AI从零开始的平台系统项目,包含H5和管理后台,交付期限为7天。
传统流程分析
- 产品团队基于业务关键词编写了背景文档和产品文档,但信息不够全面。
- 项目相关方开会讨论文档内容,大量信息在单次会议中传递,缺少系统性的评审和任务拆解。
- 研发团队根据有限信息划分领域,开始代码编写。
- 开发过程中业务流程理解不足,依赖通用技术模板。
两天后,我们完成了管理后台的基础功能,但仅实现了前后端调用,缺乏业务逻辑。
这让我思考:我们的产出是否真正满足业务目标?核心目的是什么?
优化流程实践
明确核心目标
首先需要明确项目的根本目的。
背景文档主要描述了市场情况,而非项目目标。通过会议交流得知,管理层希望:
- 使用AI提升产研效能。
- 构建任务协作平台作为未来服务能力的组成部分。
深入思考后,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AI提升产研效能,而任务协作平台是验证这一目标的具体案例。
衡量成功的标准不仅是系统本身,更是团队通过AI实现的效能提升。
为此,我设计了AI嵌入工作流程的整体框架:
(产品主+AI辅)"] 业务架构["业务架构
(产品主+AI辅)"] 后端功能["后端功能
(产品+后端+AI)"] 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
(后端主+AI辅)"] 接口文档["接口文档
(产品+后端+AI)"] 后端代码["后端代码实现
(AI主+后端辅)"] %% 测试流程节点 - 右中侧 测试["测试流程
(测试+AI)"] %% 前端流程节点 - 右上侧 UI图["UI图
(产品+UI+AI)"] 前端页面["前端页面
(AI主+前端辅)"] %% 主线连接 - 垂直流向(后端流程) 背景 --> 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 --> 后端功能 后端功能 -->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 --> 接口文档 接口文档 --> 后端代码 %% 测试连接 - 直角连接避免交叉 业务架构 -..-> |测试流程| 测试 接口文档 --> |测试流程| 测试 %% 前端连接 - 直角连接避免交叉 业务架构 -..-> |前端流程| UI图 UI图 --> 前端页面 %% 前后端对接 - 直角连接避免交叉 接口文档 --> |前后端对接| 前端页面 %% 布局调整 %% 把后端代码放在接口文档下方 %% 把前端页面放在接口文档右侧 %% 把测试放在UI图前面 %% 样式设置 classDef 人主导 fill:#FFE6CC,stroke:#D79B00,stroke-width:1px; classDef 后端 fill:#DAE8FC,stroke:#6C8EBF,stroke-width:1px; classDef 前端 fill:#D5E8D4,stroke:#82B366,stroke-width:1px; classDef 测试 fill:#E1D5E7,stroke:#9673A6,stroke-width:1px; %% 样式应用 class 背景,业务架构 人主导; class 后端功能,数据库设计,接口文档,后端代码 后端; class UI图,前端页面 前端; class 测试 测试; %% 连接线样式 - 后端流程线 linkStyle 0,1,2,3,4 stroke:#6C8EBF,stroke-width:1.5px; %% 测试虚线 linkStyle 5 stroke:#9673A6,stroke-width:1.5px,stroke-dasharray: 5 5; %% 测试实线 linkStyle 6 stroke:#9673A6,stroke-width:1.5px; %% 前端虚线 linkStyle 7,8 stroke:#82B366,stroke-width:1.5px,stroke-dasharray: 5 5; %% 前后端对接线 linkStyle 9 stroke:#D79B00,stroke-width:1.5px;
这个框架明确定义了各个环节中AI和人的角色分工,为产研提效提供了可视化指导。
产品业务研究
初始业务描述是「创业者需要找人协助完成任务,在校学生有时间参与,我们要做个通用的任务众包平台连接双方」。
表面看这个描述简单明了,但深入分析后发现很多不确定点需要明确。
为提升产品质量,我进行了系统性的业务调研:
市场调研
我研究了市场上的多个任务协作平台(如猪八戒、一品威客、青团社等),注册体验了发布任务和接受任务的完整流程。
这样的深入调研让我对业务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业务边界探索
服务定位
市场上的平台服务模式多样:
- 有的平台专注于为任务发布方提供流量曝光
- 有的平台以交易手续费为主要收入
- 还有平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我确定初期系统架构应当支持基本的交易模式,并预留未来扩展服务类型的可能性。
用户画像
用户类型也呈现多样化特征:
- 有的平台连接企业与服务商
- 有的平台连接小企业与个人
- 有的平台主要连接个人与个人
通过沟通了解到,我们的平台初期主要面向内部使用,发布方为企业,接单方为个人协作者。未来可能扩展到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因此用户系统需要保留扩展性。
任务与订单设计
任务类型和订单流程是核心业务环节,各平台设计各异:
- 有的以服务产品化方式售卖
- 有的按任务类型细分发布渠道
- 有的支持多种交易模式(如悬赏、计件、投标等)
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平台将支持的具体任务类型,例如内容创作、技术支持等,不同任务类型可能需要不同的流程设计。
财务系统考量
平台财务系统设计也需深入思考:
- 是否需要平台钱包功能
- 支付流程如何设计
- 交易安全如何保障
这些选择会显著影响系统复杂度和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考
系统还需要考虑多个技术层面的关键问题:
- 账户系统:发布方和接单方是否共用账户体系?
- 付款流程:任务发布时支付还是接单后支付?
- 任务与订单的界定:它们之间的关联与状态如何同步?
- 状态管理:任务状态和订单状态的流转规则如何设计?
- 售后机制:如何设计满足双方需求的售后和争议解决机制?
这些问题表面上看似灵活可变,实际上每种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系统复杂度和用户体验影响。
关键发现
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我将最初宽泛的"通用任务协作平台"概念聚焦为更明确的方向------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任务协作系统,明确了系统的用户定位和核心功能边界。
这种聚焦后的系统定位更有利于产品落地和技术实现,避免了过于宽泛导致的开发难度和质量问题。
总结
通过这个项目实践,我展示了如何通过深入的业务分析和技术思考,结合AI辅助,提升产研效能。这种方法论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业务需求,设计合理的技术方案,最终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在产研协作中,我们期待每个角色都能各司其职、相互赋能:产品团队提供明确具体的需求,研发团队关注系统架构和代码质量,AI工具在合适的环节提供辅助,共同打造优秀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