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础定义与物理意义
1.1 mAh(毫安时)
- 定义:表示电池以毫安(mA)为单位的电流持续放电 1 小时的电荷量。1 mAh=1 mA×1 h=3.6 C(库仑,电荷单位)
- 局限性 :仅反映电池存储的电荷量,未考虑电压,无法直接衡量能量。例如:
- 3.7V 锂电池的 1000mAh 容量,实际能量为 3.7 V×1 Ah=3.7 Wh。
- 12V 铅酸电池的 1000mAh 容量,实际能量为 12 V×1 Ah=12 Wh。
- 适用场景:同类电池(如手机电池)的容量比较,或需精确控制电流的场景(如低功耗设备)。
1.2 Wh(瓦时)
- 定义:表示电池以瓦特(W)为单位的功率持续放电 1 小时的能量。1 Wh=1 W×1 h=3600 J(焦耳,能量单位)
- 物理意义 :直接反映电池的总能量,与电压和电荷量均相关。例如:
- 3.7V、1000mAh 电池的能量为 3.7 V×1 Ah=3.7 Wh。
- 12V、1000mAh 电池的能量为 12 V×1 Ah=12 Wh。
- 适用场景:跨电压电池(如锂电池与铅酸电池)的能量比较,或需计算设备续航的场景。
2. 单位转换公式与实例
2.1 转换公式
- mAh 转 Wh :Wh=1000mAh×V
- 示例:3.7V、2000mAh 手机电池的能量为10002000 mAh×3.7 V=7.4 Wh
- Wh 转 mAh :mAh=VWh×1000
- 示例:100Wh、3.7V 充电宝的容量为3.7 V100 Wh×1000≈27027 mAh
2.2 关键参数
- 电压(V):电池的标称电压(如手机电池 3.7V,笔记本电池 11.1V)。
- 效率损失:实际使用中,能量转换效率可能低于 100%(如充电宝升压至 5V 时的损耗)。
- 温度影响:低温环境下,电池容量可能下降(如锂电池在 0℃时容量约为常温的 80%)。
3. 实际应用场景
3.1 消费电子产品
- 手机 / 平板 :
- 典型电池容量:3000~5000mAh(3.7V,对应 11.1~18.5Wh)。
- 续航计算:假设手机功耗 5W,18.5Wh 电池可使用约 3.7 小时。
- 笔记本电脑 :
- 典型电池容量:40~80Wh(11.1V,对应 3600~7200mAh)。
- 续航计算:假设笔记本功耗 15W,80Wh 电池可使用约 5.3 小时。
3.2 动力电池与储能设备
- 电动汽车 :
- 典型电池容量:50~100kWh(如特斯拉 Model 3 标准续航版为 54kWh)。
- 续航计算:假设能耗 150Wh/km,54kWh 电池可行驶 360km。
- 家庭储能 :
- 典型容量:10~20kWh(如特斯拉 Powerwall 2 为 13.5kWh)。
- 应用场景:存储光伏电能,满足家庭夜间用电需求。
3.3 航空安检限制
- 随身携带 :
- ≤100Wh:无需申报(如常见笔记本电池)。
- 100~160Wh:需航空公司批准(如高端无人机电池)。
-
160Wh:禁止携带。
- 托运限制 :
- 锂金属电池:≤2g(如 CR2032 纽扣电池)。
- 锂离子电池:≤100Wh(如充电宝)。
4. 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4.1 为何 Wh 比 mAh 更准确?
- 案例 :
- 12V、1000mAh 铅酸电池(12Wh)与 3.7V、3000mAh 锂电池(11.1Wh)能量相近,但 mAh 数值差异大。
- 结论:Wh 直接反映能量,避免因电压不同导致的容量误判。
4.2 厂商标注陷阱
- 只标 mAh 不标电压 :
- 例如:某移动电源标注 "20000mAh",实际输出电压为 5V,能量为 5 V×20 Ah=100 Wh,但按电芯电压 3.7V 计算为 74Wh,存在虚标。
- 避坑技巧 :
- 优先选择标注 Wh 的产品。
- 若仅标 mAh,需确认电压(如询问卖家输出电压下的实际容量)。
4.3 不同电池类型的比较
- 锂电池:能量密度高(约 150~250Wh/kg),适合便携设备。
- 铅酸电池:成本低、安全性高,但能量密度低(约 30~50Wh/kg),适合电动车。
- 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长(>2000 次),适合储能系统。
5. 总结与建议
- 选择原则 :
- 同类电池(如手机电池):直接比较 mAh。
- 跨类型电池(如锂电池与铅酸电池):必须比较 Wh。
- 关键公式:Wh=1000mAh×V或mAh=VWh×1000
- 应用场景 :
- 航空出行:以 Wh 为标准,避免超规。
- 设备续航:结合功耗(W)与电池 Wh,计算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