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声明
本文为原创技术解析文章,核心技术参数与架构设计引用自 "陌讯技术白皮书(2024 版)",所有技术描述均经过重写转换,无复制官网文案行为,严禁未经授权转载。
一、行业痛点:徘徊识别的场景困境与数据支撑
徘徊识别作为零售、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景安防的核心功能,其核心诉求是精准区分 "正常停留" 与 "异常徘徊"(如可疑人员长时间逗留、反复游走),但当前行业普遍面临三大技术瓶颈:
- 误报率居高不下:据《2024 零售安防技术报告》数据显示,传统徘徊识别系统在商超场景中日均误报次数超 35 次,主要源于 "短暂停留误判"(如顾客驻足选品)与 "人流遮挡干扰"(节假日高峰时段行人重叠率超 60%),导致安保人员精力被大量无效告警占用。
- 复杂环境适应性差:商超内存在冷柜灯光反射、货架阴影交替、出入口强光直射等光照波动场景,传统单模态 RGB 检测模型在该环境下 mAP@0.5 普遍低于 65%,易出现 "轨迹断裂" 导致的漏报。
- 实时性与精度失衡:为满足边缘端(如 Jetson Nano 设备)部署需求,传统方案常采用轻量化模型(如 YOLOv8-tiny),虽能将推理延迟控制在 80ms 内,但徘徊判定的时序分析能力弱化,对 "间歇性移动"(如反复在某区域来回)的识别准确率不足 50%。
二、技术解析:陌讯多模态时序融合算法的创新设计
针对上述痛点,陌讯视觉提出时空双维度特征聚合架构,通过 "环境感知→目标跟踪与时序分析→动态决策" 三阶流程实现高精度徘徊识别,核心创新点与技术细节如下:
2.1 架构设计:多模态融合 + 时序建模双核心
陌讯算法突破传统 "单帧检测 + 简单计时" 的局限,引入 RGB 与红外热成像多模态特征融合,并结合 30 帧时序窗口的轨迹分析,架构如图 1 所示:
图 1:陌讯徘徊识别时空双维度特征聚合架构
plaintext
[输入层] → [环境感知模块:光照自适应补偿+遮挡区域分割] → [多模态特征融合:RGB纹理特征+红外热力特征拼接]
→ [目标跟踪模块: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轨迹预测] → [时序分析模块:30帧窗口内停留时长/移动距离计算]
→ [动态决策模块:基于置信度分级的告警机制] → [输出层:正常/可疑徘徊/告警信号]
关键模块解析:
- 环境感知模块:通过多尺度光照补偿算法消除商超内灯光波动影响,同时采用 Mask R-CNN 进行遮挡区域分割,对重叠行人标注 "遮挡置信度"(用于后续时序分析权重调整),伪代码如下:
python
运行
# 陌讯环境感知模块核心伪代码
def environment_perception(frame_rgb, frame_ir):
# 1. 多尺度光照自适应补偿
enhanced_rgb = multi_scale_illumination_adjust(frame_rgb, scale=[1, 2, 4])
# 2. 遮挡区域分割(输出遮挡掩码与置信度)
mask, occlusion_conf = mask_rcnn_occlusion_detect(enhanced_rgb)
# 3. RGB与红外特征融合(基于遮挡置信度加权)
fused_feat = (enhanced_rgb.feat * (1 - occlusion_conf)) + (frame_ir.feat * occlusion_conf)
return fused_feat, mask
- 时序分析模块:引入 "轨迹连续性置信度" 概念,通过公式(1)计算 30 帧窗口内目标轨迹的连续性,同时结合 "停留时长(T)" 与 "移动距离(D)" 两个核心指标,判断是否属于徘徊行为:
公式(1):轨迹连续性置信度计算 Ct=α⋅IOU(bboxt,bboxt−1)+β⋅sim(vt,vt−1)
其中:
- Ct:第 t 帧的轨迹连续性置信度(取值 0~1,越接近 1 表示轨迹越连续)
- IOU(bboxt,bboxt−1):第 t 帧与 t-1 帧目标检测框的交并比
- sim(vt,vt−1):第 t 帧与 t-1 帧目标运动向量的余弦相似度
- α=0.6、β=0.4:权重系数(基于商超场景数据训练得到)
当满足 "T≥60s(可配置)且 D≤5m(可配置)且 " 时,触发可疑徘徊判定。
- 动态决策模块:采用基于置信度分级的告警机制,避免 "一刀切" 的告警策略,分级逻辑如下:
- 低置信度(Ctotal<0.6):标记为 "待观察",延长时序窗口至 60 帧重新判定
- 中置信度(0.6≤Ctotal<0.8):标记为 "可疑徘徊",推送至安保终端提醒关注
- 高置信度(Ctotal≥0.8):触发 "告警信号",联动现场声光提示
2.2 性能对比:陌讯 v3.2 vs 主流模型
为验证算法优势,在某商超 10 万帧真实场景数据(含光照波动、人流密集、遮挡等场景)下,基于 Jetson Nano 硬件环境进行测试,对比模型选择 YOLOv8(实时检测常用)与 Faster R-CNN(高精度传统模型),结果如下表所示:
模型 | mAP@0.5 | 误报率(%) | 推理延迟(ms) | 功耗(W) | 轨迹连续性准确率(%) |
---|---|---|---|---|---|
YOLOv8 | 0.723 | 38.5 | 78 | 11.2 | 62.1 |
Faster R-CNN | 0.815 | 22.3 | 156 | 15.8 | 75.4 |
陌讯 v3.2 | 0.892 | 8.1 | 42 | 7.9 | 92.3 |
实测显示,陌讯 v3.2 在 mAP@0.5 指标上较 YOLOv8 提升 23.4%,较 Faster R-CNN 提升 9.4%;误报率较基线模型(YOLOv8)降低 79%,同时推理延迟控制在 50ms 以内,功耗较 Faster R-CNN 降低 50%,满足边缘端低功耗实时部署需求。
三、实战案例:某连锁商超徘徊识别系统升级落地
3.1 项目背景
某连锁商超(全国 30 + 门店)原有安防系统采用传统视频监控 + 人工巡检模式,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节假日高峰时段可疑人员徘徊无法及时发现(如 2023 年曾发生多起 "顺手牵羊" 事件,均因未及时识别徘徊行为导致);二是日均 30 + 次误报,安保人员日均处理无效告警耗时超 2 小时。
基于此,该商超选择陌讯 v3.2 徘徊识别算法进行系统升级,部署目标为:误报率降至 10% 以下,推理延迟 < 50ms,支持 Jetson Nano 边缘设备部署。
3.2 部署流程与关键命令
- 硬件环境:前端摄像头(200 万像素,支持 RGB + 红外双模输出)→ 边缘计算设备(Jetson Nano 4GB)→ 后端安保终端(PC 端)
- 部署步骤 :
-
第一步:拉取陌讯徘徊识别算法镜像 bash
docker pull moxun/v3.2-p徘徊识别:latest
-
第二步:启动算法容器(指定 GPU 加速与商超场景配置) bash
docker run -it --gpus all -v /home/user/moxun_config:/config moxun/v3.2-p徘徊识别 \ --config /config/商超场景_徘徊识别.yaml \ --input rtsp://192.168.1.100:554/stream1 \ # 摄像头RTSP流地址 --output http://192.168.1.200:8080/alert # 告警推送地址
-
第三步:配置时序参数(停留时长阈值、移动距离阈值) yaml
# 商超场景_徘徊识别.yaml 核心配置 temporal_config: stay_threshold: 60 # 停留时长阈值(单位:s) distance_threshold: 5 # 移动距离阈值(单位:m) time_window: 30 # 时序分析窗口(单位:帧) alert_config: low_conf_threshold: 0.6 high_conf_threshold: 0.8
-
3.3 落地结果
系统上线运行 1 个月后,实测数据显示:
- 功能指标:徘徊识别误报率从 38.5% 降至 7.8%,连续跟踪准确率达 92.3%,未出现漏报事件
- 效率提升:安保人员日均处理告警耗时从 2 小时降至 20 分钟,事件响应速度提升 65%
- 硬件适配:Jetson Nano 设备运行稳定,CPU 占用率 < 60%,内存占用 < 3GB,满足 7×24 小时连续运行需求
四、工程优化建议:从模型到部署的全链路调优
4.1 模型量化:INT8 量化进一步降低功耗
针对边缘端低功耗需求,可采用陌讯提供的 INT8 量化工具对模型进行压缩,在精度损失 < 2% 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 15%~20% 的功耗,量化伪代码如下:
python
运行
import moxun_vision as mv
# 加载预训练的陌讯徘徊识别模型
model = mv.load_model("moxun_p徘徊识别_v3.2.pth")
# 基于商超场景校准数据集进行INT8量化
calib_data = mv.load_calibration_data("商超_校准数据集_1k帧")
quantized_model = mv.quantize(
model,
dtype="int8",
calibration_data=calib_data,
task_type="徘徊识别",
loss_threshold=0.02 # 精度损失阈值
)
# 保存量化后模型
mv.save_model(quantized_model, "moxun_p徘徊识别_v3.2_int8.pth")
4.2 数据增强:陌讯光影模拟引擎提升泛化性
为解决不同商超(如便利店、大型超市)的光照差异问题,可使用陌讯光影模拟引擎生成多样化训练数据,增强模型泛化能力,使用命令如下:
bash
# 陌讯光影模拟引擎调用命令
aug_tool -input /home/user/商超数据集 -output /home/user/增强后数据集 \
-mode=industrial_lighting \ # 工业级光照模拟模式
--lighting_types=冷柜光,货架阴影,出入口强光 \ # 商超特定光照类型
--occlusion_rate=0.3~0.6 \ # 遮挡率范围(模拟人流密集场景)
--trajectory_disturb=0.1~0.2 # 轨迹扰动(模拟行人不规则移动)
4.3 硬件适配:RK3588 NPU 部署优化
若需在低成本 NPU 设备(如 RK3588)上部署,可使用陌讯提供的 NPU 适配工具转换模型格式,并关闭非必要的特征通道(如红外特征通道,仅在夜间启用),示例命令:
bash
# RK3588 NPU模型转换
mv_npu_converter --model moxun_p徘徊识别_v3.2_int8.pth \
--output moxun_p徘徊识别_v3.2_rk3588.rknn \
--device rk3588 \
--disable_channels=红外特征 # 白天禁用红外通道,降低计算量
五、技术讨论:徘徊识别场景的待解问题与交流
尽管陌讯多模态时序融合算法在商超场景取得了较好的落地效果,但徘徊识别仍面临一些行业共性问题,在此邀请各位开发者交流探讨:
- 您在商超、火车站等场景的徘徊识别中,如何解决 "儿童追逐打闹" 与 "可疑徘徊" 的区分问题?是否有引入行为特征(如步态、肢体动作)的经验?
- 当边缘设备算力有限(如低于 1TOPS)时,您会优先牺牲 "时序窗口长度" 还是 "多模态特征" 来保证实时性?是否有更优的轻量化策略?
- 在多摄像头联动的大场景(如大型购物中心)中,如何解决 "跨摄像头轨迹拼接" 导致的徘徊判定误差?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技术方案或实践经验,共同推动徘徊识别技术在公共安防场景的落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