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苏东坡》

林语堂《苏东坡传》

引言:为什么讲苏东坡?

中国人或许有人不太了解苏东坡,但没有人不喜欢他。他的诗词和生活态度融入日常:夏天吃荔枝时吟诵"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游西湖时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登庐山时念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诗句虽美,却往往被孤立欣赏,忽略了背后的生活情境。

林语堂先生撰写《苏东坡传》并无学术目的,他说:"就是为了娱乐。"赴美时,他带去几箱苏东坡史料,视写作为享受,而非苦役。读毕全书,我体会到苏东坡的魅力源于人文主义的胜利:他是一个好人,一生虽卷入政治风波,却从未害人;他幽默风趣,才华横溢------苏黄(苏轼与黄庭坚的词)、苏辛(苏轼与辛弃疾的词)、苏欧(苏轼与欧阳修的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甚至绘画与米芾齐名。在艺术门类中,他几乎皆达顶级。

本书最大益处在于将苏东坡的诗词置于人生脉络中:不再是零散的"单摆浮搁",而是情境化的表达。你会知道每首诗的创作背景,从而更深爱它们。

历史背景:苏东坡的一生跨度

苏东坡生于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卒于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65岁。他经历四朝皇帝,林语堂先生简述如下:

  • 宋仁宗:宋朝最佳皇帝,励精图治,明君之姿。苏东坡早年仕途在此期,群星璀璨:范仲淹、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等正气充盈朝堂。
  • 宋神宗:心地善良、野心勃勃的年轻皇帝。王安石在此期推行变法,北宋国运转折。
  • 宋哲宗:18岁的"呆子"。张敦礼等当道,苏东坡等文人遭打击。
  • 宋徽宗:苏东坡去世于其元年。

王安石变法是关键转折:仁宗不重用王安石,神宗则与之合作。变法后,正气渐消,能退隐者退隐,去世者去世,朝堂风气大变。

童年与家庭:人文之根

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州(今眉山)。祖父苏洵生苏东坡时已63岁。家中"三苏"鼎立:苏洵(父)、苏轼(东坡)、苏辙(子由)。祖父苏逊不识字,却酒量大、酒品好,为人宽厚。父亲苏洵早年不喜读书,27岁得子后顿悟,开始勤学,影响全家------苏东坡甚至被称"文皇帝",因其到来促父求学。

苏洵考功名屡败,林语堂推测因诗词需童子功,苏洵起步晚,仅散文出色。兄弟苏辙名"子由"(辙前为轼),两人情深一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非情诗,乃怀弟之作:"千里共婵娟"寄托兄弟深情。

6岁入私塾,10岁能诗文。苏洵推崇朴实文风:大白话、轻松文字,发自内心,方为好文。当时欧阳修正改革文风,尤赏"三苏"文章,此为家族机遇。

传说中"苏小妹"与东坡斗诗,乃虚构。苏东坡确有堂妹,或为其初恋(同姓不可婚,故终身记挂)。

婚姻与出川前夕

18岁,苏东坡娶王弗(15岁),苏辙16岁娶妻(小两岁)。出川前,拜访世交张方平(大官,与苏洵交好)。张方平荐苏洵,苏洵荐子,两人关系绵延多年。

宋代入仕两途:科举或荐举。苏洵荐举,欧阳修虽与张方平不合,仍写信接见"三苏"。

科举与早年仕途:一飞冲天

1057年,三苏抵东都开封(北宋四都之一:东都开封、西都洛阳、南都商丘、北都大名府)。乡试轻松:苏东坡作《为政·宽与俭》,欧阳修主考,疑为友曾巩所作,为避嫌列第二(实为苏轼)。苏辙第13,皆及第。

殿试待半年,两人游历京城,开阔眼界。文章如"硬通货",助其迅速成名。欧阳修赞苏东坡:"喜极而汗下""30年后无人再谈老夫,必是苏轼"------识人善用,勇于让位。

1058年,母病逝,回乡守孝。1059年,二度出川,水路过三峡(瞿塘、巫峡、西陵,险象环生,苏东坡焚香祷告,作诗多首)。携妻、弟、弟媳、父、首子抵京。

仁宗殿试叹:"朕已为后世选二宰相"------指苏氏兄弟。苏洵授校书郎,苏东坡任凤翔判官(赴陕西),苏辙留京伴父。

兄弟首别于郑州,苏东坡诗:"登高回首坡陇阁,唯见乌帽出没"------山隔,乌帽隐现,画面感人。

凤翔任上,苏东坡广交友:遇张敦礼(游山搭独木桥刻字,苏东坡预言其"总有一天会杀人"------后应验);搭档陈太守(意见不合却正直,写《凌虚台记》讽之,陈仍刻碑,气度非凡)。

1065年,王弗卒(婚后10年)。1066年,苏洵卒,回川守孝。孝期满,娶王弗堂妹王润之(伴其最久)。1068年离川,再未归------自此卷入政治。

王安石变法:政治风暴

中国四次大变法:商鞅、汉武帝、王莽、王安石。王安石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地方理财有方,主张政府赚钱充国库,拒辽求和,转而开战。

王安石奇行:21-46岁拒升迁25年,回京后与神宗彻夜谈,植"四凶"影(小人阻改革),获支持。变法核心"均贫富":禁民间高利贷,推青苗法(国家贷款,30%息)。官员逼贷,百姓杀耕牛卖肉还债,饿死流离者众。

苏东坡上书反对,无效。御史多遭流放。终结者郑侠:绘鞭笞、杀牛图进呈,神宗泣,渐停变法。

杭州知州:第二故乡

变法后,苏东坡任杭州知州,视杭州为第二故乡。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记录民生苦:《卖牛纳税》:"拆屋催钱,浅不及明年饥"------税重、战事西北,百姓交钱不米,负担加剧。此为后期"倒霉"伏笔。

调密州,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怀弟)。后徐州知州,修黄楼抗洪(土克水)。

门下"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乌台诗案:入狱与贬黄州

1079年,湖州任上,谢恩表讽"小人",遭逐条挑剔,扣"谋反"帽。7月28日逮捕。狱中约定:送肉无事,送鱼有变。一日误送鱼,苏东坡绝望,作诗托狱卒寄子由(忠君爱国),层层上呈,神宗感动。

10月,神宗密派人同榻:苏东坡鼾睡如雷,"于心无愧"。11月28日,贬黄州团练副使(无实权,禁出境)------自此称"苏东坡"。

黄州时期:东坡居士的成熟

黄州(今黄冈),苏东坡成"东坡居士",务农:开荒东坡,种黄桑三百尺,建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月钱分30份(每日150文),吊梁取用,节俭度日。

成熟标志:对友激烈(如陈慥信"阅后即焚"),对上义正词严。朝云(杭州丫鬟升妾)生子,作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点公卿。"子夭折10月。

发明东坡肉;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无主",贤者得之。

《定风波·三月七日》疑逃,惊太守追捕。病卧20日,无新诗,京城传"苏东坡死",神宗叹"以后不复有此等人才",推案不食。

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典型;《记承天寺夜游》清新:"庭下如积水空明......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建福利院,收弃婴数十,劝养育,体现人文。

乌台诗案详录陆游(晚苏70年):苏东坡亲解诗典故,成绝佳注本。

后期仕途:复起与再贬

王安石退,神宗崩,高太后摄政(哲宗幼),召苏东坡复官。高太后述神宗恩,苏东坡垂泪。高太后接见,赞其文件"又快又漂亮"------后人羡,叹苏"拿起笔就写"。

朝云伴侧,幽默相投:苏问"肚中何物",子言"学问诗文",朝云答"一肚子不合时宜"------中肯。

党争激烈:朔党、洛党、蜀党(苏东坡为蜀首,自不知)。1089年,乞归杭州,二任知州:修苏堤,疏西湖活水。

1094年,高太后、王润之先后卒。张敦礼掌权,糊弄18岁哲宗:拒太后灵位、掘司马光墓、贬苏东坡岭南(宋首例)。

晚年贬谪:岭南与海南的乐观

惠州: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发明秧马(骑浮田插秧,怜农腰弯)。

1095年,朝云疾卒。张敦怒诗,再贬儋州(海南,谐"子瞻")。60岁过海,告别子由(雷州最后一面)。发现生蚝:"遍地皆是,烤食极佳"------嘱子保密。

儋州:自制墨、研中医、教土人文字,和平共处。日子虽热,趣味不减。

去世:浩然之气永存

1100年,哲宗崩,召回。1101年,常州船上病重。7月15日高烧,18日嘱子:"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入地狱。"欲葬嵩山,近子由。

25日,杭州友维林方丈伴。26日作诗。28日衰弱,棉花验息。友劝"如是想"(念西天),苏答:"西天也许有,空想何用?"钱世雄劝"勉强想",苏叹:"勉强想就错了。"------畏因不畏果,一生无恶。

苏迈请移教,未应而逝。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随死而亡。"苏东坡留下的,是心灵喜悦与思想快乐,万古不朽。

苏东坡诗词赏析

苏东坡(苏轼,1037-1101),北宋文豪,以诗、词、散文著称。其诗词豪放旷达,融合人文主义精神,常寄托人生哲理、兄弟情谊与对自然的热爱。不同于婉约派的细腻,苏词开豪放一派,语言清新自然,意象宏阔,常以酒、月、山水为媒,抒发乐观豁达的情怀。以下选取五首代表作,按创作时期排序,赏析其背景、意境与艺术特色。每首后附原词及简要解读。

1. 《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时期,1073年)

背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描绘西湖晴雨之美。此诗不仅是咏景佳作,更是苏轼对杭州的深情------他视杭州为"第二故乡",后二度为官于此,修苏堤以利民生。

原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全词仅28字,却绘出一幅动态西湖图:晴日水光荡漾如绸缎,雨中青山朦胧若烟雾。核心妙笔在"欲把西湖比西子",以西施之美喻湖光山色,点明"淡妆浓抹总相宜"------无论晴雨,皆是天然之美,无需雕琢。此词体现苏轼的审美观:自然本真,人文和谐。语言浅显生动,读来如身临其境,奠定其"诗如画"的风格。

2.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密州时期,1076年)

背景:苏轼任密州知州时,中秋作,与弟苏辙遥相怀念。非传统情诗,而是兄弟深情之作,寄托"千里共婵娟"的手足之谊。

原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上阕借中秋明月,抒发人生哲思:月圆象征团圆,却引出"高处不胜寒"的孤高感,转而赞美"何似在人间"的平实喜悦。下阕直面离愁,却以豁达收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道尽人生无常;结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愁为愿,乐观旷达。艺术上,词风豪迈,想象飞动(如"乘风归去"),奠定豪放派基调,至今中秋必吟。

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黄州时期,1082年)

背景:黄州贬谪时作,悼念亡妻王弗。婚后十年,王弗早逝,苏轼终身怀念,此词化悲痛为永恒思忆。

原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词以"十年生死两茫茫"开篇,直击人心,悲凉中透无奈。"不思量,自难忘"二句,点明情感的自然流露。下阕梦境转折:"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重现新婚温馨,却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推向高潮,现实与梦幻交织,催人泪下。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短松冈"指苏轼为父母夫妇植松之地,月圆时分外凄切。艺术特色:真挚深沉,语言朴实无华,却情感层层递进,堪称悼亡词巅峰,体现苏轼人文关怀。

4. 《念奴娇·赤壁怀古》(黄州时期,1082年)

背景:黄州东坡居士时期,游赤壁所作。值乌台诗案后贬谪,借古喻今,抒发英雄豪情与人生感慨。

原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赏析

上阕绘赤壁雄伟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气势磅礴,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动态意象再现三国战场,豪迈中见苍凉。下阕忆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羡慕其英姿,却自嘲"早生华发",转入人生如梦的哲思。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洒脱收束。词风雄浑,借景抒情,开豪放派先河,体现苏轼"以诗为词"的创新,读来热血沸腾。

5. 《定风波·三月七日》(黄州时期,1082年)

背景:黄州春游途中遇雨,作此词。自嘲"竹杖芒鞋轻胜马",体现乐观精神,化逆境为乐趣。

原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

小序点明情境:雨中独行不觉狼狈,转晴后作词。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以豁达面对风雨;"一蓑烟雨任平生"化险为夷,潇洒自得。下阕春风酒醒,山光迎人,回首风雨如梦:"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境遇本无定论,心态决定晴雨。艺术上,口语化自然,节奏明快,哲理寓于景中,典型苏式乐观,激励后世无数人面对挫折。

苏东坡诗词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人生指南:他一生坎坷,却以幽默与才华转化苦难,教人"也无风雨也无晴"。若欲深赏,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将词置于生平中,更添韵味。

相关推荐
Prettybritany1 天前
文本引导的图像融合方法
论文阅读·图像处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
张较瘦_1 天前
[论文阅读] AI+软件工程 | AI供应链信任革命:TAIBOM如何破解AI系统“可信难题“
论文阅读·人工智能·软件工程
红苕稀饭6661 天前
Logit论文阅读
论文阅读
网安INF1 天前
【论文阅读】-《Sparse and Imperceivable Adversarial Attacks》
论文阅读·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网络安全·对抗攻击
PETERMAOSX1 天前
SkyVLN: 城市环境中无人机的视觉语言导航和 NMPC 控制;香港科技大学
论文阅读
ZhiqianXia2 天前
论文阅读 (1) :Control Flow Management in Modern GPUs
论文阅读
红苕稀饭6662 天前
RKD论文阅读
论文阅读
红苕稀饭6662 天前
How Can Objects Help Video-Language Understanding?论文阅读
论文阅读
红苕稀饭6662 天前
DKD论文阅读
论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