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大模型如何给 CAD 3D 模型“建立语义”?

这几年,大模型逐渐把文字、图像、视频都"读懂"了,但唯独在 CAD 3D 模型面前吃了瘪。

原因其实很简单:

图像是像素,文字是字符,而 3D 模型是 几何 + 拓扑 + 工程意图 的混合物。

它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类设计出来的结果。

所以,AI 想理解 CAD 3D 模型,光盯着形状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给模型 建立语义

这篇文章我就想聊聊:AI 如何从纯"几何形状"抽象出"工程含义"。

1. "看得见"和"看得懂"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给 AI 一个三维模型的图片,它可以看见:

  • 这是一个面;

  • 那是一条边;

  • 这里有个孔;

  • 那里有段圆柱。

这叫 几何识别

但"工程语义"是另一回事,例如:

  • 这个孔是安装螺栓的?还是油路?还是减重孔?

  • 这块圆柱是轴?定位销?加工余量?

  • 这个台阶是结构加强?工艺要求?还是装配基准?

  • 这个倒角是手工打磨?还是加工特征?

这些信息 不写在几何里。人类工程师一眼就能判断------因为我们知道这个领域的规则。

所以 AI 大模型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层:语义层(Semantic Layer)。

也就是:它要懂"模型为什么会长成这样"。

2. CAD 模型的"语义",比我们想象得更丰富

CAD 模型里隐藏了大量语义:

(1)制造语义:为什么这样加工?

  • 倒角:避免刀具崩角;

  • 圆角:结构过渡/应力分散;

  • 抽壳:减重或散热;

  • 肋板:提高刚度。

  • 。。。

这些都不是"看起来像",而是"工程经验"。

(2)装配语义:零件之间如何对齐?

  • 同轴孔 = 装配关系;

  • 某些面一定是基准面;

  • 销孔往往是定位特征;

  • 。。。

这是"部件如何一起工作"的含义。

(3)结构语义:承载的是什么力?

  • 加厚区域往往是受力区;

  • 大平面可能是安装面;

  • 加强筋多出现于薄壁件;

  • 。。。

这些都是工程逻辑。

(4)设计意图:这个零件为什么这样造?

  • 参数化尺寸背后有功能需求;

  • 对称性是设计约束;

  • 孔阵列往往是通用标准件接口;

  • 。。。

AI 要真正懂 3D 模型,就必须接触这些 "看不见但存在" 的信息。

3. AI 如何把"几何"抽象成"语义"?核心可以有三步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把 3D 模型变成一种"可阅读的语言"。

第一步:拆特征(Feature Decomposition)

几何拆小了才有意义,人类看模型,不是从整体开始,而是从特征开始:

  • 孔;

  • 槽;

  • 腔体;

  • 倒角;

  • 圆角;

  • 肋;

  • 台阶;

  • 壳体;

  • 抽空;

  • 过渡面;

  • 。。。

工程师会无意识地按这些"特征"切割模型,AI 要想理解模型,也必须这么做。

**特征是语义的基本单位,**就像句子必须由词构成,语义必须由特征构成。

第二步:理解拓扑关系(Topology)

语义不是几何,而是关系,光识别一个一个的特征还不够,AI 还需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哪些面相邻?

  • 哪些边是凹边、哪些是凸边?

  • 哪些面构成了腔体?

  • 哪些特征是同轴的?

  • 哪些形状共享参数?

  • 。。。

拓扑其实是隐藏语义的"骨架"。

例如:

  • 同轴孔 = 多个零件的装配基准;

  • 共面 = 加工时的一次装夹;

  • 凸台 + 倒角 = 典型的紧固部位特征;

  • 。。。

AI 要从拓扑里推断结构逻辑和加工意图。

第三步:语义映射(Semantic Mapping)

让模型变成工程语言,当 AI 拥有了特征 + 拓扑关系,它就可以试图推断语义:

  • "这个孔属于螺栓连接特征";

  • "这条圆角属于结构应力过渡";

  • "这个加强筋属于薄壁件的刚度设计";

  • "这个阵列孔属于标准件接口(如螺栓阵列、马鞍孔)";

  • "这一段腔体可能是油路或气道";

  • 。。。

这些语义标签能够让模型从"几何集合"变成"工程知识"。

最终,AI 甚至能做更进一步的判断:

  • 零件的工作方式;

  • 工艺路径;

  • 装配链路;

  • 是否存在可替换的标准件;

  • 零件是否合理、是否多余加工;

  • 。。。

这就是语义层的价值。

4. 为什么构建"语义层"是最合适AI大模型的技术?

因为语义本质是:

  • 模糊的;

  • 经验性的;

  • 跨领域知识的;

  • 存在无数例外的。

这些都不是传统算法能处理的,但 AI 大模型擅长:

  • 模糊推理;

  • 统计模式总结;

  • 经验迁移;

  • 异常识别;

  • 模糊匹配。

换句话说:

**大模型可以像工程师一样"猜"出背后的工程意图。**不是完全精确,但足够智能。

5. 一旦建立语义层,3D 模型就真正能被 AI 使用

有了语义层,AI 能做的事情一下子丰富 10 倍。

(1)自动识别:这是个什么零件?

  • 法兰?

  • 支架?

  • 机匣?

  • 壳体?

  • 轴承座?

  • 加工治具?

  • 。。。

(2)判断制造工艺

  • CNC?

  • 压铸?

  • 锻造?

  • 焊接?

  • 3D 打印?

  • 。。。

(3)自动找标准件替代

这是制造业最期待的功能之一。

AI 能识别:"这个孔阵列+尺寸组合和 xxx 标准件库高度相似"。

(4)判断强度、工艺、装配风险

有了语义层,模型就变得"可分析"。

语义层让 CAD 3D 模型第一次有了"可阅读性"。

图像有 pixels → 意义;

文本有 tokens → 概念;

视频有 frames → 行为;

而 3D 模型过去只有 几何 → ??? → 工程

现在 AI 要补齐中间那一层:
几何 → 特征 → 拓扑 → 语义 → 工程知识。

一旦这个路线打通,AI 将第一次真正"看懂"三维世界。

未来的 CAD 软件,也将从"画图工具"变成"懂你意图的智能工程助手"。

相关推荐
bst@微胖子2 小时前
ModelScope微调模型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bert
再__努力1点2 小时前
【11】特征检测与匹配:AKAZE特征算法详解与实现
人工智能·python·opencv·算法·计算机视觉·特征提取
逸风尊者3 小时前
开发需掌握的知识:高精地图
人工智能·后端·算法
alwaysuzybaiyy3 小时前
物联网定位技术实验报告|实验一 Wi-Fi指纹定位
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
taxunjishu3 小时前
Modbus RTU 转 Modbus TCP:物联网网关实现中药产线巴赫曼与三菱PLC互联
人工智能·物联网·tcp/ip·区块链·工业自动化
xier_ran3 小时前
深度学习:动量梯度下降实战(Momentum Gradient Descent)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
cxr8283 小时前
高阶结构化提示词(Nano Banana Prompt)实例分析
人工智能·prompt·ai智能体·上下文工程
YangYang9YangYan3 小时前
中专生学历提升与职业发展指南
大数据·人工智能·学习·数据分析
Mintopia3 小时前
Trae WebGen-solo模式快速完成项目
人工智能·全栈·tr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