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大模型逐渐把文字、图像、视频都"读懂"了,但唯独在 CAD 3D 模型面前吃了瘪。
原因其实很简单:
图像是像素,文字是字符,而 3D 模型是 几何 + 拓扑 + 工程意图 的混合物。
它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人类设计出来的结果。
所以,AI 想理解 CAD 3D 模型,光盯着形状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给模型 建立语义。
这篇文章我就想聊聊:AI 如何从纯"几何形状"抽象出"工程含义"。
1. "看得见"和"看得懂"完全是两回事
我们给 AI 一个三维模型的图片,它可以看见:
-
这是一个面;
-
那是一条边;
-
这里有个孔;
-
那里有段圆柱。
这叫 几何识别。
但"工程语义"是另一回事,例如:
-
这个孔是安装螺栓的?还是油路?还是减重孔?
-
这块圆柱是轴?定位销?加工余量?
-
这个台阶是结构加强?工艺要求?还是装配基准?
-
这个倒角是手工打磨?还是加工特征?
这些信息 不写在几何里。人类工程师一眼就能判断------因为我们知道这个领域的规则。
所以 AI 大模型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层:语义层(Semantic Layer)。
也就是:它要懂"模型为什么会长成这样"。
2. CAD 模型的"语义",比我们想象得更丰富
CAD 模型里隐藏了大量语义:
(1)制造语义:为什么这样加工?
-
倒角:避免刀具崩角;
-
圆角:结构过渡/应力分散;
-
抽壳:减重或散热;
-
肋板:提高刚度。
-
。。。
这些都不是"看起来像",而是"工程经验"。
(2)装配语义:零件之间如何对齐?
-
同轴孔 = 装配关系;
-
某些面一定是基准面;
-
销孔往往是定位特征;
-
。。。
这是"部件如何一起工作"的含义。
(3)结构语义:承载的是什么力?
-
加厚区域往往是受力区;
-
大平面可能是安装面;
-
加强筋多出现于薄壁件;
-
。。。
这些都是工程逻辑。
(4)设计意图:这个零件为什么这样造?
-
参数化尺寸背后有功能需求;
-
对称性是设计约束;
-
孔阵列往往是通用标准件接口;
-
。。。
AI 要真正懂 3D 模型,就必须接触这些 "看不见但存在" 的信息。
3. AI 如何把"几何"抽象成"语义"?核心可以有三步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把 3D 模型变成一种"可阅读的语言"。
第一步:拆特征(Feature Decomposition)
几何拆小了才有意义,人类看模型,不是从整体开始,而是从特征开始:
-
孔;
-
槽;
-
腔体;
-
倒角;
-
圆角;
-
肋;
-
台阶;
-
壳体;
-
抽空;
-
过渡面;
-
。。。
工程师会无意识地按这些"特征"切割模型,AI 要想理解模型,也必须这么做。
**特征是语义的基本单位,**就像句子必须由词构成,语义必须由特征构成。
第二步:理解拓扑关系(Topology)
语义不是几何,而是关系,光识别一个一个的特征还不够,AI 还需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
哪些面相邻?
-
哪些边是凹边、哪些是凸边?
-
哪些面构成了腔体?
-
哪些特征是同轴的?
-
哪些形状共享参数?
-
。。。
拓扑其实是隐藏语义的"骨架"。
例如:
-
同轴孔 = 多个零件的装配基准;
-
共面 = 加工时的一次装夹;
-
凸台 + 倒角 = 典型的紧固部位特征;
-
。。。
AI 要从拓扑里推断结构逻辑和加工意图。
第三步:语义映射(Semantic Mapping)
让模型变成工程语言,当 AI 拥有了特征 + 拓扑关系,它就可以试图推断语义:
-
"这个孔属于螺栓连接特征";
-
"这条圆角属于结构应力过渡";
-
"这个加强筋属于薄壁件的刚度设计";
-
"这个阵列孔属于标准件接口(如螺栓阵列、马鞍孔)";
-
"这一段腔体可能是油路或气道";
-
。。。
这些语义标签能够让模型从"几何集合"变成"工程知识"。
最终,AI 甚至能做更进一步的判断:
-
零件的工作方式;
-
工艺路径;
-
装配链路;
-
是否存在可替换的标准件;
-
零件是否合理、是否多余加工;
-
。。。
这就是语义层的价值。
4. 为什么构建"语义层"是最合适AI大模型的技术?
因为语义本质是:
-
模糊的;
-
经验性的;
-
跨领域知识的;
-
存在无数例外的。
这些都不是传统算法能处理的,但 AI 大模型擅长:
-
模糊推理;
-
统计模式总结;
-
经验迁移;
-
异常识别;
-
模糊匹配。
换句话说:
**大模型可以像工程师一样"猜"出背后的工程意图。**不是完全精确,但足够智能。
5. 一旦建立语义层,3D 模型就真正能被 AI 使用
有了语义层,AI 能做的事情一下子丰富 10 倍。
(1)自动识别:这是个什么零件?
-
法兰?
-
支架?
-
机匣?
-
壳体?
-
轴承座?
-
加工治具?
-
。。。
(2)判断制造工艺
-
CNC?
-
压铸?
-
锻造?
-
焊接?
-
3D 打印?
-
。。。
(3)自动找标准件替代
这是制造业最期待的功能之一。
AI 能识别:"这个孔阵列+尺寸组合和 xxx 标准件库高度相似"。
(4)判断强度、工艺、装配风险
有了语义层,模型就变得"可分析"。
语义层让 CAD 3D 模型第一次有了"可阅读性"。
图像有 pixels → 意义;
文本有 tokens → 概念;
视频有 frames → 行为;
而 3D 模型过去只有 几何 → ??? → 工程。
现在 AI 要补齐中间那一层:
几何 → 特征 → 拓扑 → 语义 → 工程知识。
一旦这个路线打通,AI 将第一次真正"看懂"三维世界。
未来的 CAD 软件,也将从"画图工具"变成"懂你意图的智能工程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