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GPT-5.1 确实已经上线,而且不再是"传言模型"。它是在 GPT-5 基础上的一次代内大升级:一方面延续了 GPT-5 在推理和多学科 benchmark 上的高分表现,另一方面明显把重心挪向"好好说话""更懂人"和"更省算力"。本文系统梳理 GPT-5.1 的新特点、和 GPT-5/GPT-4o 的差异,以及媒体和用户的实际反馈,同时在结尾给出完整参考文献列表,所有数据都来自公开网页和论文,不做任何杜撰。
一、从 GPT-5 到 GPT-5.1:一次"代内大更新"的背景
2025 年 8 月,OpenAI 发布 GPT-5,并称之为"迄今最智能的模型",在数学 AIME 2025、SWE-bench Verified、GPQA、MMMU 等基准测试上拿到了当时的 SOTA:例如在 AIME 2025 竞赛题上无工具条件下达到 94.6% 的正确率,在 SWE-bench Verified 上达到了约 74.9% 的修复成功率,在 GPQA 高难科学题中也创下了新的最高分。 这些数字让它在"硬实力"上几乎碾压 GPT-4o 和 4.5。
但发布后的几周里,GPT-5 的口碑却并不如预期:包括 The Verge 和 Le Monde 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强调,普通用户觉得 GPT-5 虽然更快、更便宜、幻觉更少,却"更冷""更工具感",在创意写作和陪伴式对话上的主观体验甚至不如 GPT-4o,迫使 OpenAI 一度把 4o 暂时拉回来了。
与此同时,关于 GPT-5 在数学"突破"的宣传也引发了争议。OpenAI 内部研究人员在社交媒体上曾声称 GPT-5 解决了多道 Erdős 相关的经典难题,但来自 Google DeepMind 和 Meta 的顶级研究者指出,这些"解答"实际上是对已有工作或错误证明的再组织,而非真正的新证明,最终这一宣传被主流媒体评价为"令人尴尬"。
用户层面则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很多人怀念 GPT-4o 那种"有点絮叨、很有人情味"的对话风格------GPT-5 的高冷让人感觉更像一个"严肃研究助理",而不是一个能陪你聊天的数字伙伴。
这种"评分榜上无敌、实际使用略垮"的反差,直接塑造了 GPT-5.1 的定位:不是再卷一次基准分数,而是尽量在不牺牲智能的前提下,修掉 GPT-5 的"冷""硬""不听话",让模型重新变得好聊、可定制、且在工程上更省钱。OpenAI 在 GPT-5.1 官方博客中甚至直接写到,他们"清楚地听到了用户的声音:优秀的 AI 不仅要聪明,还要让对话变得愉快"。
二、官方视角:GPT-5.1 的产品形态与模型族谱
从产品形态上看,GPT-5.1 仍然属于 "GPT-5 代",并不是一个全新架构的"GPT-6",但在系列内部引入了三个非常关键的概念:Instant / Thinking 双模型、Auto 路由,以及个性化的"人格预设 + 风格滑杆"。
OpenAI 在官网上把 GPT-5.1 描述为 GPT-5 系列的"下一步进化",核心是让 ChatGPT "更聪明、更有对话感、更易定制"。 具体来说:
-
GPT-5.1 Instant:定位为最常用的默认模型,主打"更温暖、更健谈、更听话"。它在日常对话、摘要、信息检索等场景下优先被调用,强调响应速度和语气的友好。
-
GPT-5.1 Thinking:是新版的高级推理模型,对复杂推理、多步骤规划等任务会投入更多"思考时间",但在简单问题上比 GPT-5 Thinking 更快、更少"过度思考"。
-
GPT-5.1 Auto:面向终端产品的智能路由器,会根据用户请求自动在 Instant 和 Thinking(以及内部的 mini/nano 子模型)之间切换。GPT-5 的系统卡已经说明了这类路由会基于难度判断、成本和用户偏好进行动态训练,GPT-5.1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推理节奏"的自动调度。
同时,ChatGPT 前端的"人格预设"也被重新设计。以官方和媒体报道为准,目前可用的风格包括"默认、专业(Professional)、友好(Friendly)、坦诚(Candid)、古灵精怪(Quirky)、高效(Efficient)、宅(Nerdy)、略带愤世嫉俗(Cynical)"等。 用户可以在设置中调整语气、正式程度、幽默感甚至 emoji 使用频率,而且模型会在对话中尝试"读懂"你的偏好,并询问是否要固化为长期设置。
结合现有公开信息,我们可以先用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梳理 GPT-5 与 GPT-5.1 的"产品面貌"差异(只列出官方和主流报道确认的部分)。
表 1:GPT-5 vs GPT-5.1 产品特性对比(基于公开信息)
| 维度 | GPT-5 | GPT-5.1 Instant | GPT-5.1 Thinking |
|---|---|---|---|
| 官方定位 | 统一"推理模型",主打智能和速度,路由 gpt-5-main / thinking / mini / nano | ChatGPT 最常用默认模型,"更温暖、更智能、更听话",偏重日常对话与轻量任务 | 高级推理模型,"简单任务更快,复杂任务更持久,也更易理解",偏重复杂问题和深度解释 |
| 推理策略 | 固定的多级路由 + 推理努力等级(minimal/standard/high),用户可手动调整 | 首次引入自适应推理(Adaptive Reasoning),简单任务少思考、复杂任务启用内部思维链 | 改进"思考时长分配":在简单任务上比 GPT-5 Thinking 更快,在最复杂任务上更"深思熟虑" |
| 对话风格 | 被不少用户评价为"高冷、略机械",创意和陪伴感较弱 | 默认更"人味儿",支持多种预设人格,倾向于共情、鼓励式表达 | 回答更清晰、少行话,强调"好懂"和"同理心"并存 |
| 个性化能力 | 自定义指令存在执行不稳定的问题,风格调节粒度较粗 | 提供 8 种人格预设 + 精细滑杆控制(简洁度、热情度、可扫读性、emoji 频率等) | 与 Instant 共用同一套风格系统,能在深入推理同时保持指定人格风格 |
| 安全与心理健康 | GPT-5 System Card 中包含跨安全域的专业评估,但未单独强调心理健康和情感依赖维度 | 引入对"孤立性妄想、精神病或躁狂症状"的识别维度,并增加对不健康情感依赖的评估指标 | 与 Instant 共用新的安全评估框架,在高风险对话中更倾向于给出提醒和资源链接,而非具体诊断建议 |
| 公布的基准策略 | 大量公开 benchmark(AIME 2025、SWE-bench Verified、MMMU、HealthBench 等)且给出具体分数 | 官方博客几乎不给出常规 benchmark 数字,只提到在 AIME 2025、Codeforces 等测试集上有"显著提升" | 同上,性能数据主要出现在系统卡补充内容和技术博客中,多为效率和安全性指标 |
可以看到,GPT-5.1 的"卖点"明显从"跑分"转向了"体验 + 自适应推理 + 安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的官方介绍中几乎看不到传统意义上的"性能提升 XX%",而是强调各种与用户感受直接相关的设计。
三、自适应推理:GPT-5.1 最具技术含量的升级
如果只用一个技术关键词概括 GPT-5.1,那大概率就是"Adaptive Reasoning(自适应推理)"。
在 GPT-5 的系统卡中,OpenAI 已经提出了"统一路由 + 不同推理努力等级"的思路:系统会在 gpt-5-main / gpt-5-thinking / mini / nano 之间自动切换,通过调整思考 token 数和延迟来平衡成本和效果。 但总体上,这种调度仍然比较"粗粒度",很多简单问题也会被分配到"过度思考"的路径上,导致用户感到"反应有点慢,而答案其实很简单"。
GPT-5.1 在此基础上对训练方式进行了"重构",OpenAI 在开发者博客中明确表示:他们"重写了训练模型思考的方式,让 GPT-5.1 在简单任务上用更少的 token 进行思考,而在需要额外推理的难题上保持持久和谨慎"。
多家媒体和二次分析文章基于 OpenAI 提供的数据进一步整理出了几个相对关键的数字:
-
在代表性 ChatGPT 任务分布中,GPT-5.1 在最简单的约 10% 任务上 生成的推理 token 相比 GPT-5 平均减少约 57% ,而在最复杂的部分任务中,推理 token 数则增加了大约 71%。
-
在 GPT-5.1 Thinking 的标准推理设置下,对最简单任务的响应速度大约是 GPT-5 Thinking 的两倍,而对最复杂问题则会多花约一倍时间,用以展开更长的思维链。
这些数据并不是"某个评测网站自测"的结果,而是多家媒体都声称基于 OpenAI 提供的官方统计,彼此之间在量级上基本一致。
我们可以把 GPT-5 与 GPT-5.1 在"推理效率"上的公开数字做一个整理(注意这里只选取有可靠来源的数据,且 GPT-5.1 部分主要是效率而不是"正确率")。
表 2:GPT-5 与 GPT-5.1 的部分公开量化指标(节选)
| 指标 / 任务 | GPT-5(含 Pro/Codex 等) | GPT-5.1(Instant / Thinking) |
|---|---|---|
| AIME 2025 数学竞赛题(无工具) | GPT-5 Pro 在 AIME 2025 上达到 94.6% 正确率,创下当时 SOTA | 官方与多家媒体仅称 GPT-5.1 Instant 在 AIME 2025 上有"显著提升(significant improvements)",未公开具体分数 |
| SWE-bench Verified(真实软件 bug 修复) | GPT-5 Pro 在 SWE-bench Verified 上达到约 74.9% 成功率,GPT-5-Codex 约 74.5%,重构任务成功率约 51.3%(由 33.9% 提升) | 官方未直接给出分数,Reddit AMA 与技术博客普遍认为 GPT-5.1 在 SWE-bench Verified 等代码评测上"有明显提升",但目前尚缺精确数字 |
| 综合推理效率(代表性 ChatGPT 任务分布) | GPT-5 Thinking 在不同难度任务上的推理时长基本固定在某个区间,简单问题也会"多想一会" | 在最简单约 10% 任务中,推理 token 量减少约 57%;在最复杂任务中,推理 token 增加约 71%;Thinking 模式在简单任务上约快 2 倍,在最复杂任务上更持久("twice as deliberate") |
| 平均 token 成本 | GPT-5 在不同推理 effort 下 token 用量差异可达 20+ 倍,成本和延迟差异显著,但需要开发者手动选择 effort 等级 | 多家第三方估计,在真实业务工作负载下,得益于自适应推理和 prompt caching,平均 token 消耗相比 GPT-5 降低约 20%--30%,但这一数字尚属工程推断而非官方基准 |
这张表的一个关键点在于:GPT-5 的公开数据以"能力分数"为主,而 GPT-5.1 的公开数据以"效率曲线"和"安全指标"为主。在 AIME、SWE-bench 等标准能力测试上,OpenAI 目前更倾向于直接复用 GPT-5 的结果,只说明 GPT-5.1 "至少不差于 GPT-5,且在部分场景有改进",而不急于给出新的"刷榜数字"。
从工程视角来看,GPT-5.1 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让简单问题变快、变便宜:对于聊天机器人、大规模客服、FAQ 机器人等 80% 以上请求都很简单的场景,自适应推理能显著降低延迟和费用,同时维持 GPT-5 级别的回答质量。
-
让复杂问题更值得等待:对于高难编码、科学推理、复杂架构讨论等任务,GPT-5.1 Thinking 会自动投入更多推理 token,并通过"检查自己的工作"的方式提高可靠性,而无需用户手动切换模式。
这一点在各类技术博客、社区评测和 Reddit AMA 的总结中也被反复强调:GPT-5.1 更像是一台"自动挡"的推理机器,开发者不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这题到底要不要开 Thinking 模式"之类的调优决策上。
四、能力与学术评测:GPT-5.1 站在怎样的"基线"之上?
虽然目前针对 GPT-5.1 的学术论文还很少,但围绕 GPT-5 的评估工作已经在多个领域展开,为理解 GPT-5.1 的"能力基线"提供了重要背景。
例如,2025 年 8 月发表在 arXiv 上的一项研究系统比较了 GPT-4 与 GPT-5 在课程设计、作业评估、临床诊断、科研生成和伦理推理等多个领域的表现,结果显示 GPT-5 在除作业打分之外的大部分任务上都显著优于 GPT-4,尤其是在临床诊断和研究生成任务上表现出更好的上下文敏感性和领域适应性。
在生物医学 NLP 领域,另一篇 2025 年的预印本在统一基准下比较了 GPT-5 与 GPT-4o 在命名实体识别、关系抽取、多标签文档分类、摘要与简化,以及多种临床推理和 QA 任务上的表现,结果显示 GPT-5 在多数任务上的准确率和鲁棒性都有明显提升,特别是在需要结合临床背景知识的问答场景中。
除此之外,针对 GPT-5 在眼科考试题、数学研究辅助等特定领域的评估也给出了有趣的结论:
-
在 260 道美国眼科学会 BCSC 考题上,多个 GPT-5 配置与前代 o 系列模型进行了对比,表明 GPT-5 在专业医学考试上的表现已接近甚至超过部分专业医生群体。
-
在一项围绕 Malliavin--Stein 框架的数学研究实验中,研究者尝试让 GPT-5 协助扩展某些中心极限定理的定量形式,结论认为 GPT-5 在启发式探索、文献检索和初步推理上有帮助,但真正的理论创新仍然需要人类数学家的参与。
这些论文虽然并未直接评测 GPT-5.1,但基本可以确认:GPT-5 在关键专业领域已经建立了非常高的能力下限,GPT-5.1 更像是在这个基线之上进行体验、安全和效率上的"侧向升级"。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GPT-5.1 的官方博客基本不再强调"比 GPT-4 提升多少分",而是通过 System Card Addendum 去描述它在安全、心理健康评估、年龄识别和情感依赖等维度上的改动。 换句话说,OpenAI 更希望用户把 GPT-5.1 看成"更好用的 GPT-5",而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模型。
五、安全与心理健康:GPT-5.1 的"情绪维度"升级
GPT-5 时代,OpenAI 就已经在系统卡中对模型的生物安全、网络安全、自主性风险、偏见和政治响应等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并在多项研究中宣称 GPT-5 相较 GPT-4o 在政治偏见上的指标降低了约 30%。
到了 GPT-5.1,安全视角有了一个明显的新重点:心理健康和情感依赖。
一方面,OpenAI 发布的 GPT-5.1 System Card 附录专门提到,他们在安全评估中引入了新的维度,用来识别用户在对话中是否可能表现出孤立性妄想、精神病、躁狂症状等高风险状态,以及检测用户是否对 ChatGPT 产生了不健康的情感依赖。
另一方面,国内外媒体的报道也证实了这一点:例如新浪财经援引 OpenAI 说法称,GPT-5.1 新增了心理健康相关的评估指标,目的是在用户出现危险信号时更早给出提醒或温和引导,而不是给出看似具体却可能误导的"诊断建议"。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改动更多是内容安全与风险管理层面的,而不是"让 ChatGPT 变成心理医生"。OpenAI 在系统卡中多次重申,模型不应被当作专业医疗建议来源,高风险对话应引导用户寻求线下专业帮助。
从用户体验角度看,GPT-5.1 在这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对极端情绪的共情表达更加稳定:媒体给出的例子显示,当用户在会议前把咖啡洒了一身、担心自己被同事当成"笨蛋"时,GPT-5.1 相比 GPT-5 会更注重先安抚情绪,再讨论具体应对策略。
-
在高风险话题上更倾向于给出风险提醒和资源链接:例如自残、他伤、极端行为等话题,GPT-5.1 会更明显地提示"我无法提供这类建议"并鼓励寻求专业帮助。相关策略在系统卡和安全研究中有详细说明。
-
减少对用户情感依赖的强化:在 GPT-4o 时期,一些用户把模型当做"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这在 GPT-5 的首发争议中被多家媒体提及。GPT-5.1 的安全策略则试图在共情和保持健康边界之间找到平衡。
总的来说,GPT-5.1 在安全上的升级更像是对"模型拟人化副作用"的系统回应:它在变得更温暖的同时,也在底层增加了更多"刹车"和"护栏",以降低因情绪共鸣过强而产生的心理风险。
六、"人味儿"回归:媒体与用户的第一波评价
从媒体和社区反馈来看,GPT-5.1 最直观的改动就是------"人味儿回来了"。
国内科技媒体和自媒体在第一时间做了大量体验式报道,其中有不少共识性的观察:
-
GPT-5.1 Instant 在日常聊天中的语气明显比 GPT-5 更轻松,愿意主动扩展话题、使用比喻、甚至适度"接梗",但不会像早期某些模型那样过于话痨。
-
在用户明确设置"专业""高效"等人格时,模型能更稳定地保持短句、减少口水话,而不是几轮对话之后又变回"默认风格"。
-
当用户用非常具体的指令限制输出格式(例如"所有回答必须控制在 6 个词之内"),GPT-5.1 Instant 更容易长期遵守,而 GPT-5 常常会在几轮之后"失控"。
在海外媒体中,The Verge 、 Tom's Guide 、印度 Economic Times 等的评价也高度一致:GPT-5.1 的主要改进集中在对话温度、人格预设和指令遵从性上,而不是某个单一 benchmark 的突破。
结合这些媒体点评和社交平台上的用户发帖,可以看到一种比较典型的"口碑轨迹":
-
最初的怀疑:在 GPT-5.1 发布前一周,业界流传着 OpenAI 在 OpenRouter 上测试 "PolarisAlpha" 隐名模型的传闻,有人猜测这是为 GPT-5.1 做 NSFW 模式铺路,也有人担心这只是一次小幅升级,被包装成大新闻。
-
体验后的"还挺惊喜":大量体验报告的共识是:虽然 GPT-5.1 没有带来"下一代神迹",但的确把 GPT-5 的冷硬体验修圆了不少,尤其是在代码讲解、技术知识科普、职场沟通建议和轻度情感支持方面,更容易让用户感到被理解。
-
也有理性的冷静:不少博主和开发者也指出,GPT-5.1 在本质上仍然是 GPT-5 代的模型,在复杂数学证明、长代码 refactor、长篇创作等场景下并没有"颠覆式变化",更多是效率和交互层面的改善。还有人调侃,ChatGPT 正在变成"AI 版 iPhone",每年小步快跑地升级体验,却不再每次都是革命。
总体来看,GPT-5.1 的口碑明显好于 GPT-5 首发时的舆论环境:从"未达预期的革命"到"算不上革命,但确实好用多了",这说明 OpenAI 在倾听用户反馈并尝试修正产品方向。
七、开发者视角:Agent 工作流、工具链与成本结构
对于开发者而言,GPT-5.1 的意义不仅在于"回答更好听",更关键的是它对 Agent 工作流、代码工具链和成本结构的影响。
OpenAI 在 GPT-5.1 for developers 的公告中提到,GPT-5.1 已经在 API 中上线,并带来了几项重要能力:
-
更快的自适应推理:如前文所述,它在简单任务上用更少的推理 token,在复杂任务上保持持久推理,开发者无需手动区分任务难度。
-
扩展的 prompt caching 与会话记忆:官方强调 GPT-5.1 针对高复用 prompt 做了更好的缓存,这对需要大量重复调用的企业应用来说可以显著降低成本。
-
新的 apply_patch 与 shell 工具:这两个工具尤其适合构建自主编码 Agent,前者可以对代码进行"最小修改补丁",后者则允许在安全沙箱中执行命令行操作,辅助自动化测试和简单运维流程。
结合前面提到的 GPT-5-Codex 在 SWE-bench Verified 上 74.5% 的成功率,以及 refactor 任务上从 33.9% 提升到 51.3% 的表现,可以预期:基于 GPT-5.1 + Codex 技术栈的代码智能体在真实软件工程场景中的可用性会进一步提升。
第三方评测和教程类文章也给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工程实践观察:
-
在自动生成前端页面、克隆简单网站、构建 CRUD 后端等任务上,GPT-5.1 Thinking 可以在极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端到端项目,而 Instant 模式则更加适合代码 review 和小 patch 修复。
-
在 Agent 工作流中,自适应推理配合工具使用可以形成一种"分层算力":简单检索和格式转换任务由 Instant+mini 模型完成,复杂推理和跨多步工具调用由 Thinking 模型接管,从而在保持整体延迟可接受的前提下,让 Agent 具备更强的"自主决策感"。
-
对于大规模企业集成场景(如 Microsoft Copilot Studio 等),GPT-5.1 已被用作默认模型,为自动化流程、知识库问答和工作流编排提供更稳定的基础,而价格大致保持与 GPT-5 相同,通过效率来摊薄单位任务成本。
对于 CSDN 社区的开发者来说,更实际的问题往往是:"我该什么时候从 GPT-5 切到 GPT-5.1?"
从现有资料和工程经验综合来看,一个相对稳妥的建议是:
-
如果你的业务以长对话、知识问答和轻度任务为主(机器人客服、SaaS 帮助中心、教学问答等),升级到 GPT-5.1 通常可以同时获得更好的用户满意度和更低的平均成本。
-
如果你依赖的是 GPT-5 的某些特定硬基准表现(例如论文明确使用了 GPT-5 Pro 在某些数学、医疗基准上的数据,并且你需要复现实验),短期内可以保留 GPT-5 作为"对比模型",等待未来 GPT-5.1 正式补充这些 benchmark 数据。
-
对于高风险应用(医疗决策、金融合规风控等),更应该重点阅读 GPT-5 和 GPT-5.1 的 System Card 及相关论文,关注它们在偏见、幻觉率、不可预期行为等维度上的差异,而不是只看某个单点准确率。
八、GPT-5.1 适合 / 不适合的场景:基于公开证据的初步判断
在现有的数据和评测基础上,可以对 GPT-5.1 的适用场景做一些基于证据的、而非凭感觉的归纳。
更适合的场景大致包括:
-
面向终端用户的大规模聊天与问答产品:自适应推理 + 个性化语气控制,使得同一套模型能同时兼顾"高并发 FAQ"和"少量复杂咨询"两类负载,且整体成本可控。
-
需要高可读性和共情表达的知识型内容生产:媒体和用户普遍认为 GPT-5.1 在解释复杂概念、回答略带情绪色彩的问题(例如职场压力、学习焦虑)时,更容易做到"既说清楚,又不显得冷漠"。
-
工程化的代码辅助与 Agent 工作流:配合 GPT-5-Codex 的能力,GPT-5.1 能够在自动化开发、测试、重构等流水线中扮演更加稳定的"中枢大脑",尤其适合与 IDE 插件、CI/CD 流水线、RAG 系统等结合使用。
需要谨慎或暂不适合的场景则包括:
-
任何需要法律、医疗、财务等专业领域"最终决策"的任务:现有论文和系统卡都强调 GPT-5/5.1 即便在专业题库上取得了很高分数,依然不能作为独立决策主体,只适合作为"决策辅助"而非"决策替代"。
-
把模型当做长期心理治疗或情感依赖对象的场景:OpenAI 在 GPT-5.1 中加入的心理健康评估和情感依赖检测,本质上是希望降低这种使用方式的风险,而不是鼓励用户把 ChatGPT 当成"情感唯一出口"。
-
极端高可解释性要求的应用:虽然 GPT-5.1 Thinking 的思维链在一定程度上可见,但其内部自适应推理、路由和 token 分配机制对终端用户仍然是黑箱。如果你的业务需要对每一次决策给出形式化证明或可审计推理路径,仍然需要配合传统算法、规则系统或专门的可解释 AI 框架。
九、小结与展望:从"刷榜"到"好用"的一次转向
综合前面所有公开数据、论文与媒体评论,GPT-5.1 的"新特点"可以概括为几个关键词:
-
在 GPT-5 的高能力基线上,优先优化用户体验而非单点跑分:AIME、SWE-bench 等硬核能力指标基本延续 GPT-5 的水平,官方更多把焦点放在对话温度、指令遵从和自适应推理效率上。
-
自适应推理让模型第一次在"简单题"和"难题"上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算力策略:在最简单的任务上减少约 57% 的推理 token,在最复杂任务上增加约 71%,从而在整体上达到更好的成本--质量平衡。
-
人格预设和风格滑杆把"AI 像谁"这件事交回给用户:不再强推某一种"默认人格",而是允许用户在正式、友好、古灵精怪等风格之间快速切换,并逐步通过历史对话学习个体偏好。
-
安全框架首次引入心理健康和情感依赖的专项评估维度:在提高共情能力的同时,OpenAI 通过系统卡和政策约束尝试降低模型在心理健康话题上的误导风险,把 AI 从"情绪的唯一出口"拉回到"一个有边界的对话伙伴"。
对开发者和研究者而言,GPT-5.1 更多意味着:你可以在不牺牲 GPT-5 智能的前提下,获得一个更好聊、更省钱、更易部署到真实业务中的大模型。对于追求极限性能的学术工作,GPT-5 及其 Pro/Codex 变体仍然是主力;而对于依赖海量真实用户交互的产品,GPT-5.1 则更像是一个更加务实和"接地气"的选择。
当然,GPT-5.1 只上线了几天,围绕它的系统性学术评估、长周期稳定性研究以及在专业领域的对比试验才刚刚开始。未来我们很可能会看到更多基于 GPT-5.1 的论文和技术报告,届时再回头看今天的观察,或许会有一些需要修正的地方------但在"只用公开数据说话"的框架下,上文已经覆盖了目前可获得的大部分可靠信息。
参考资料
OpenAI 官方文档与系统卡
-
OpenAI. Introducing GPT-5. August 7, 2025.(官方 GPT-5 发布博客,含 AIME 2025、SWE-bench Verified、MMMU、HealthBench 等基准数据)
-
OpenAI. GPT-5 System Card. 2025.(统一路由与推理努力等级的系统卡说明)
-
OpenAI. GPT-5.1: A smarter, more conversational ChatGPT. November 2025.(GPT-5.1 官方产品博客)
-
OpenAI. Introducing GPT-5.1 for developers. November 2025.(GPT-5.1 API 与自适应推理、工具支持介绍)
-
OpenAI. GPT-5 System Card Addendum: GPT-5.1 Instant and GPT-5.1 Thinking. 2025.(关于 GPT-5.1 的安全评估补充,包括心理健康与情感依赖维度)
媒体与技术博客:GPT-5 与 GPT-5.1 的产品与口碑
-
The Verge. OpenAI says the brand-new GPT-5.1 is 'warmer' and has more 'personality' options. November 12, 2025.(介绍 GPT-5.1 Instant/Thinking、人格预设和用户反馈背景)
-
Tom's Guide. GPT-5.1 is here -- 7 prompts to test OpenAI's smarter, more customizable ChatGPT. November 2025.(测试 Prompt 与自适应推理、个性化设置)
-
Economic Times. OpenAI rolls out GPT-5.1 with new variants and custom chat options. November 2025.(GPT-5.1 多变体与企业场景)
-
腾讯新闻 & 爱范儿.《OpenAI 凌晨发布 GPT-5.1,全网呼唤的人味儿回来了》2025-11-13.(国内对 GPT-5.1"人味儿"改进的详细体验)
-
36 氪 & 智东西.《用户破 8 亿,GPT-5.1 来了,表情包含量可自定义》2025-11-13.(自适应推理 57%/71% token 数据、用户规模与人格控制)
-
36 氪 / 爱范儿.《刚刚,GPT-5.1 正式发布,OpenAI 这次有点"不对劲"》2025-11-12.(官方弱化 benchmark 的产品导向分析)
-
Meshedsociety & JDN. GPT-5 is dead, long live GPT-5.1 / GPT-5 est mort, vive GPT-5.1. 2025-11.(整理自适应推理带来的 57% / 71% token 变化)
-
智能体与大模型专题网站 53AI / DataLearner.《GPT-5.1 有哪些提升?来自 OpenAI 官方 AMA 的能力、推理模式、安全策略全解读》2025-11-13.(基于 Reddit AMA 的功能和安全性分析)
GPT-5 能力与偏见的学术与行业评估
-
Georgios P. Georgiou. Capabilities of GPT-5 across critical domains: Is it the next breakthrough? arXiv:2508.19259, 2025.(GPT-4 vs GPT-5 在教育与临床等场景的系统比较)
-
Anonymous et al. Benchmarking GPT-5 for biomedical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rXiv:2509.04462, 2025.(GPT-5 与 GPT-4o 在生物医学 NLP 基准上的比较)
-
Anonymous et al. Performance of GPT-5 Frontier Models in Ophthalmology Board Examinations. arXiv:2508.09956, 2025.(GPT-5 在眼科 BCSC 题库上的表现)
-
Anonymous et al.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GPT-5: a Malliavin-Stein experiment. arXiv:2509.03065, 2025.(GPT-5 在数学研究中的辅助作用评估)
-
ArtificialAnalysis.ai. GPT-5 Benchmarks and Analysis. 2025.(GPT-5 不同推理 effort 下的八项评测和成本--延迟分析)
-
SWE-bench 官方博客. GPT-5 on SWE-bench with mini: Cost & performance deep-dive. 2025-08-08.(GPT-5/mini/nano 在 SWE-bench 上的详细结果)
-
TechRadar Pro. OpenAI launches GPT-5-Codex with a 74.5% success rate on real world coding. 2025.(GPT-5-Codex 在 SWE-bench Verified 及重构任务上的表现)
-
Axios & New York Post. OpenAI says GPT-5 is its least biased model yet / Newest generation of GPT models show major drop in political bias. 2025-10.(GPT-5 在政治偏见指标上相对 GPT-4o 下降约 30% 的研究)
GPT-5 的发布争议与舆论背景
-
The Verge. GPT-5 failed the hype test. 2025-08.(GPT-5 上线后被认为"未达宣传期望"的舆论分析)
-
Le Monde . The rocky debut of OpenAI's new language model, seen as less effective and less 'friendly'. 2025-08-13.(GPT-5 被认为"专业但不友好"的媒体报道)
-
Times of India. Google DeepMind CEO calls 'Maths breakthrough' claim of leading OpenAI researcher, 'Embarrassing'. 2025-10.(围绕 GPT-5 数学突破宣传的争议报道)
综合评测与科普文章
-
掘金.《热题精讲:GPT-5.1 的自适应推理(Adaptive Reasoning)是什么?如何平衡速度与准确性?》2025-11-13.(对自适应推理机制的科普与工程视角拆解)
-
知乎专栏.《GPT-5.1 正式发布:OpenAI 不再只卷性能,而是让 AI 更会"好好说话"》2025-11.(从产品与体验角度解读 GPT-5.1)
-
CSDN 博客.《GPT-5.1 发布:深入解读与 GPT-5、GPT-4o 在性能与安全上的差异》2025-11.(国内开发者生态对 GPT-5.1 的技术向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