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M,EM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 VAE)以及KL散度

HMM,EM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 VAE)以及KL散度

最大化对数似然(或称为最大化对数似然函数)是在统计学中用来估计模型参数的一种常用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找到一组参数值,使得在这些参数值下,已经观察到的数据出现的概率最大。由于直接处理似然函数(即数据在给定参数下的联合概率)可能因概率相乘导致数值很小,因此通常使用对数似然函数,它具有同样的极值点,但避免了数值问题并简化了数学运算。

示例:正态分布的最大对数似然估计

假设我们有一组数据 \(X = (x_1, x_2, ..., x_n)\),我们认为这些数据是从一个正态分布 \(N(\mu, \sigma^2)\) 中独立抽取的。我们的目标是找到均值 \(\mu\) 和方差 \(\sigma^2\) 的估计值。

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PDF)为:

\[f(x|\mu,\sigma^2) = \frac{1}{\sqrt{2\pi\sigma^2}} e^{-\frac{(x-\mu)^2}{2\sigma^2}}\]

似然函数 \(L(\mu, \sigma^2 | X)\) 是所有观测值的概率密度函数的乘积,对于独立同分布的数据,可以写作:

\[L(\mu, \sigma^2 | X) = \prod_{i=1}^{n} f(x_i|\mu,\sigma^2)\]

对数似然函数 \(l(\mu, \sigma^2 | X)\) 则为似然函数的对数:

\[l(\mu, \sigma^2 | X) = \sum_{i=1}^{n} \ln(f(x_i|\mu,\sigma^2))\]

对于正态分布,这等于:

\[l(\mu, \sigma^2 | X) = -\frac{n}{2}\ln(2\pi) - \frac{n}{2}\ln(\sigma^2) - \frac{1}{2\sigma^2}\sum_{i=1}^{n}(x_i - \mu)^2\]

为了找到 \(\mu\) 和 \(\sigma^2\) 的最大似然估计,我们需要对 \(l(\mu, \sigma^2 | X)\) 关于 \(\mu\) 和 \(\sigma^2\) 求偏导数并设置它们等于零,然后解这个方程组。

对于 \(\mu\):

\[\frac{\partial l}{\partial \mu} = \frac{1}{\sigma^2}\sum_{i=1}^{n}(x_i - \mu) = 0\]

解得 \(\hat{\mu} = \bar{x} = \frac{1}{n}\sum_{i=1}^{n}x_i\),这是样本均值。

对于 \(\sigma^2\):

\[\frac{\partial l}{\partial \sigma^2} = -\frac{n}{2\sigma^2} + \frac{1}{2(\sigma^2)^2}\sum_{i=1}^{n}(x_i - \mu)^2 = 0\]

解得 \(\hat{\sigma^2} = \frac{1}{n}\sum_{i=1}^{n}(x_i - \hat{\mu})^2\),这是样本方差(无偏差估计需要除以 \(n-1\) 而不是 \(n\))。

数据的维度

在这个例子中,每个数据点 \(x_i\) 都是一个一维的实数值。如果数据是多维的,比如 \(p\) 维向量,则每个数据点 \(x_i\) 将是一个 \(p\)-维向量,且似然函数和对数似然函数的表达式会更复杂,通常涉及到协方差矩阵和多元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会最大化对数似然函数来估计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

概率密度和概率是相关的,但它们之间有重要的区别,不能直接等同。概率密度是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PDF)在某一点的值,而概率是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离散随机变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谈论单个值的概率。例如,一枚公平的六面骰子,掷出任何一个面的概率都是1/6。

然而,在连续随机变量的情况下,单个值的概率总是0,因为有无限多个可能的值,任何单一值发生的可能性相对于整个连续区间来说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我们转而使用概率密度函数来描述概率的分布。

概率密度函数(PDF)在某一点的值表示在该点附近的单位长度内概率的集中程度。具体地说,如果PDF在某点\( x \)的值为\( f(x) \),那么在\( x \)附近的非常小的区间\( [x, x+\Delta x] \)内的概率大约是\( f(x) \Delta x \)。

概率密度函数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对于所有的\( x \),\( f(x) \geq 0 \);即概率密度是非负的。

  2. 概率密度函数在整个实数轴上的积分等于1,即所有可能事件的概率总和为1。

所以,虽然概率密度在数值上与概率有联系,但它本身并不直接代表概率。要得到一个区间内的概率,必须对概率密度函数在该区间内进行积分。这是因为概率是累积的,而概率密度描述的是概率在空间中的分布密度。

总结来说,概率密度可以理解为概率在连续随机变量取值空间中的分布密度,而不是概率本身。

概率密度的乘积和概率的乘积在概念上有本质的区别,并且它们的应用场景也不同。

概率的乘积

当讨论概率的乘积时,我们通常指的是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法则。如果两个事件A和B是独立的,那么事件A和B同时发生的联合概率等于事件A的概率乘以事件B的概率,即:

\[ P(A \cap B) = P(A) \times P(B) \]

这里的\(P(A)\)和\(P(B)\)分别是事件A和B单独发生的概率。

概率密度的乘积

概率密度函数(PDF)的乘积则有不同的含义。在连续随机变量的情况下,单个值的概率密度并不能直接解释为概率,因为单个值的概率实际上为0。但是,当我们考虑两个独立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时,它们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在某一点上的值可以通过将各自概率密度函数在对应点的值相乘得到。

设\(X\)和\(Y\)是两个独立的连续随机变量,它们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f_X(x)\)和\(f_Y(y)\)。那么,\(X\)和\(Y\)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f_{XY}(x,y)\)在点\((x,y)\)上的值为:

\[ f_{XY}(x,y) = f_X(x) \times f_Y(y) \]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知道\(X\)落在某个区间内且\(Y\)落在另一个区间内的概率,我们需要在相应的区间上对联合概率密度函数进行双重积分。

重要区别

  • **概率**: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对于离散事件可以直接给出数值,而对于连续事件需要通过积分计算。

  • **概率密度**:描述在连续随机变量取值空间中,概率的分布情况,单个点的概率密度没有直接的概率意义,但通过积分可以在一定区间内给出实际的概率值。

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中,概率和概率密度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模型和算法中,如贝叶斯分类器、最大似然估计等,正确理解和区分这两个概念对于深入理解这些技术至关重要。

EM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是一种用于含有隐变量的概率模型参数估计的有效方法。下面将以一个经典的硬币抛掷实验为例来说明EM算法的推导过程。

实验设定

假设我们有两个不公平的硬币A和B,硬币A的正面出现概率为\(\pi_A\),硬币B的正面出现概率为\(\pi_B\)。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抛掷实验,但是记录员忘记了每次实验用的是哪一枚硬币。我们只知道实验的抛掷序列结果,例如:"正正反正正反正",但不知道每一次抛掷是用的哪一枚硬币。

我们的目标是估计硬币A和硬币B正面出现的概率\(\pi_A\)和\(\pi_B\)。

EM算法步骤

  1. **初始化参数**:首先随机初始化硬币A和B的正面出现概率\(\pi_A\)和\(\pi_B\)。

  2. **E-step(期望步)**:在这个步骤中,我们使用当前的参数估计来计算每个实验中使用硬币A和硬币B的概率。具体地,对于每一次抛掷结果,我们计算使用硬币A和B抛出这个结果的后验概率。例如,对于一次正面向上的抛掷,使用硬币A的概率为:

\[P(A|+) = \frac{\pi_A}{\pi_A + \pi_B}\]

使用硬币B的概率为:

\[P(B|+) = \frac{\pi_B}{\pi_A + \pi_B}\]

对于反面向上的抛掷,相应的概率为:

\[P(A|-) = \frac{1-\pi_A}{(1-\pi_A) + (1-\pi_B)}\]

\[P(B|-) = \frac{1-\pi_B}{(1-\pi_A) + (1-\pi_B)}\]

  1. **M-step(最大化步)**:在这个步骤中,我们使用在E-step中计算出的后验概率来更新硬币A和B的正面出现概率。我们通过最大化似然函数来更新参数,这相当于重新估计参数,使其更符合数据。对于硬币A的正面出现概率,更新公式如下:

\[\pi_A^{new} = \frac{\sum_{i=1}^{n} P(A|+)i}{\sum{i=1}^{n} P(A|+)i + \sum{j=1}^{m} P(A|-)_j}\]

对于硬币B的正面出现概率,更新公式类似。

  1. **重复**:将新的参数估计值作为下一轮迭代的起点,重复E-step和M-step,直到参数估计收敛,即参数估计值的变化小于一个预定义的阈值。

收敛

EM算法通过迭代不断地改善对参数的估计,最终收敛到一个局部最优解。在实际应用中,EM算法的收敛性可以通过检查连续迭代之间参数估计的变化来监控,当变化足够小时,可以停止迭代。

结论

EM算法通过期望步和最大化步的迭代,即使在数据中存在隐变量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估计模型参数。在上述硬币抛掷实验中,EM算法允许我们从不完整的数据中推断出硬币的公平性,即正面出现的概率。

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EM算法(Expectation-Maximization Algorithm)、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 VAE)以及KL散度(Kullback-Leibler Divergence)是机器学习和统计建模中几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概念。

隐马尔科夫模型 (HMM)

HMM 是一种统计模型,用于描述由隐藏的状态序列产生的一系列观察值。在 HMM 中,系统的状态是不可直接观察的,但可以由观察值推断出来。HMM 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学等领域。

EM算法

EM算法是一种迭代优化算法,用于估计含有隐变量的概率模型的参数。EM算法通过交替进行期望步(E-step)和最大化步(M-step)来工作。在E-step中,使用当前参数估计计算隐变量的条件期望;在M-step中,基于E-step的期望值来最大化似然函数,从而更新参数。这一过程重复进行,直到参数收敛。

变分自编码器 (VAE)

VAE 是一种深度学习模型,用于学习数据的潜在表示。它由两部分组成:编码器和解码器。编码器将输入数据转换为潜在空间中的向量,解码器将潜在向量映射回原始数据空间。VAE 的训练目标是使重构数据尽可能接近原始数据,同时使潜在变量的后验分布接近预定义的简单先验分布,这通常是标准正态分布。

KL散度

KL散度是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差异的一种方法。它定义了从分布P到分布Q的信息增益。在 VAE 中,KL散度用于量化后验分布 q(z|x) (即给定数据 x 下的潜在变量 z 的分布)与先验分布 p(z) 之间的差异。这个项在 VAE 的损失函数中作为正则化项,以确保潜在变量的分布不会过于复杂,而是保持接近先验分布。

联系

在 HMM 的参数估计中,EM算法被用来优化模型参数。在VMM中,EM算法的E-step相当于计算隐状态的后验概率,而M-step则更新模型参数以最大化对数似然函数。

在 VAE 中,KL散度作为损失函数的一部分,确保编码器产生的后验分布接近预设的先验分布。这与 EM算法在 M-step 中最大化似然函数的目标类似,但实现方式不同,VAE 通过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来优化参数,而 EM算法则通过迭代更新。

因此,虽然这些概念各有侧重,但它们在处理概率模型、潜在变量和优化目标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变分自编码器(VAE)的上下文中,均值 \(\mu\) 和方差(或者更常见的是对数方差 \(\log\sigma^2\))并不是单个标量值,而是向量。这是因为潜在空间(latent space)是多维的,每个维度都有其自己的均值和方差。

例如,如果我们说潜在空间是64维的,那么 \(\mu\) 和 \(\log\sigma^2\) 都将是64维的向量。每个维度的 \(\mu\) 和 \(\log\sigma^2\) 的值表示在潜在空间的该特定维度上的分布参数。因此,\(\mu\) 和 \(\log\sigma^2\) 分别表示潜在空间中各维度的均值和对数方差。

当我们说采样 \(z\) 时,我们从一个多维的高斯分布中采样,其中每个维度的高斯分布具有不同的均值和方差,这些参数由 \(\mu\) 和 \(\log\sigma^2\) 向量给出。因此,\(z\) 也是一个64维的向量,其中每个元素都是从潜在空间中对应维度的高斯分布中独立采样的。

这种设计允许模型学习输入数据的复杂结构,其中不同的潜在因素可能独立变化。通过给每个潜在维度分配独立的均值和方差,VAE 能够捕获数据集中的不同特征和模式。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维潜在空间中,均值和方差都是向量的原因。

。。。。。。。。。

案例一:正态分布的最大对数似然估计

假设我们有一组数据 \(X = (x_1, x_2, ..., x_n)\),我们认为这些数据是从一个正态分布 \(N(\mu, \sigma^2)\) 中独立抽取的。我们的目标是找到均值 \(\mu\) 和方差 \(\sigma^2\) 的估计值。

案例二:

在变分自编码器(VAE)的上下文中,均值 \(\mu\) 和方差(或者更常见的是对数方差 \(\log\sigma^2\))并不是单个标量值,而是向量。这是因为潜在空间(latent space)是多维的,每个维度都有其自己的均值和方差。

例如,如果我们说潜在空间是64维的,那么 \(\mu\) 和 \(\log\sigma^2\) 都将是64维的向量。每个维度的 \(\mu\) 和 \(\log\sigma^2\) 的值表示在潜在空间的该特定维度上的分布参数。因此,\(\mu\) 和 \(\log\sigma^2\) 分别表示潜在空间中各维度的均值和对数方差。

为啥案例二的分布不是来自于同一个分布函数的抽样,他们是怎么生成数据的,请举例

案例一:正态分布的最大对数似然估计

在案例一中,我们考虑的数据集 \(X = (x_1, x_2, ..., x_n)\) 来自于同一正态分布 \(N(\mu, \sigma^2)\)。我们假设这个分布是所有观测数据的生成模型。目标是通过最大化对数似然函数来估计参数 \(\mu\) 和 \(\sigma^2\)。对数似然函数可以写为:

\[

L(\mu, \sigma^2 | X) = \sum_{i=1}^{n} \log\left(\frac{1}{\sqrt{2\pi\sigma^2}}e^{-\frac{(x_i-\mu)^2}{2\sigma^2}}\right)

\]

简化后,我们得到:

\[

\log L(\mu, \sigma^2 | X) = -\frac{n}{2}\log(2\pi) - n\log(\sigma) - \frac{1}{2\sigma^2}\sum_{i=1}^{n}(x_i-\mu)^2

\]

为了找到使对数似然函数最大的参数值,我们对 \(\mu\) 和 \(\sigma^2\) 分别求导,并令导数为零。这样我们就可以解出 \(\hat{\mu}\) 和 \(\hat{\sigma}^2\),它们分别是 \(\mu\) 和 \(\sigma^2\) 的最大似然估计。

案例二:变分自编码器中的高斯分布

在案例二中,变分自编码器(VAE)的潜在空间(latent space)通常被建模为多维高斯分布。这里的关键区别在于,潜在空间的每个维度都被视为独立的高斯分布,这意味着对于每一个维度,我们都独立地估计一个均值 \(\mu_i\) 和一个方差(或对数方差 \(\log\sigma_i^2\))。这种设置允许每个维度的分布特性不同,从而能够更好地捕捉数据的复杂结构。

为什么不是来自同一个分布?

在 VAE 的上下文中,潜在变量的每个维度被视为独立的高斯分布,主要原因是数据的多维性和复杂性。例如,在图像处理任务中,不同的特征(如边缘、纹理、颜色等)可能分布在不同的潜在维度上。每个特征可能遵循不同的分布特性,因此使用单一的高斯分布可能无法充分描述数据的多样性。

如何生成数据?

在训练过程中,VAE 学习到每个潜在维度的均值和方差(或对数方差)。在生成数据时,我们首先从每个维度的高斯分布中独立采样,得到潜在变量 \(z\)。然后,我们通过解码器网络将潜在变量 \(z\) 映射回观察空间,从而生成新的数据样本。

例如,如果潜在空间是64维的,我们可以从64个独立的高斯分布中分别采样,每个高斯分布由对应的 \(\mu_i\) 和 \(\log\sigma_i^2\) 定义。这64个采样值组成向量 \(z\),然后通过解码器网络映射回原始数据空间,生成一张新的图像或数据点。

这种设置使得 VAE 能够学习到数据的复杂结构,并在生成新数据时保持这些结构特性。

。。。。

稳态分布与抽样生成数据

**稳态分布**通常出现在马尔可夫链中,它是指当马尔可夫链运行足够长的时间后,链中的状态分布趋于稳定,不再随时间变化的一种分布。在这样的分布下,系统在任何给定状态的概率将收敛到一个固定值,即稳态概率。稳态分布是马尔可夫链的重要性质,因为它反映了长期行为的统计特性。

**抽样生成数据**则是指从某个已知的或学习到的概率分布中随机抽取样本的过程。在机器学习和统计学中,抽样生成数据常用于模拟、预测、以及生成式模型中,如生成对抗网络(GANs)、变分自编码器(VAEs)等。

举例说明

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稳态分布和如何从稳态分布中抽样生成数据:

例子:天气预报的马尔可夫链

假设我们有一个简单的天气预报模型,其中天气只有两种状态:"晴"和"雨"。我们用一个马尔可夫链来模拟天气的变化,其中今天的天气取决于昨天的天气,而与更早的天气无关。

  • 假设从"晴"变为"晴"的概率是0.9,从"晴"变为"雨"的概率是0.1。

  • 同样地,从"雨"变为"晴"的概率是0.5,从"雨"变为"雨"的概率是0.5。

这可以表示为转移矩阵:

\[

P = \begin{pmatrix}

0.9 & 0.1 \\

0.5 & 0.5

\end{pmatrix}

\]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矩阵 \(P\) 的左特征向量(对应于特征值1),找到稳态分布,也就是长期天气分布的期望比例。这个稳态分布表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晴"和"雨"的预期出现频率。

计算得到的稳态分布为:

\[

\pi = \begin{pmatrix}

\frac{5}{7} \\

\frac{2}{7}

\end{pmatrix}

\]

这意味着在稳态下,"晴"天的稳态概率约为 0.714 或者说是大约 71.4%,而"雨"天的稳态概率约为 0.286 或者说是大约 28.6%。

从稳态分布抽样生成数据

有了稳态分布 \(\pi\),我们就可以从中抽样生成天气数据了。具体步骤如下:

  1. 初始化第一天的天气,比如随机选择"晴"或"雨"。

  2. 对于每一天,基于前一天的天气和转移概率矩阵 \(P\) 来决定第二天的天气。

  3. 如果要直接从稳态分布生成数据,我们可以忽略步骤2中的依赖性,直接根据稳态分布 \(\pi\) 来决定每一天的天气。这意味着每一天我们都有约71.4%的概率得到"晴",28.6%的概率得到"雨"。

现在,让我们使用Python来演示如何从上述稳态分布中抽样生成一周的天气数据: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稳态分布

pi = np.array([5/7, 2/7])

使用numpy的随机模块从稳态分布中抽样

weather_samples = np.random.choice(['Sunny', 'Rainy'], size=7, p=pi)

打印生成的天气数据

print(weather_samples)

```

这段代码会生成一个包含7个元素的数组,代表一周的天气情况,其中"Sunny"和"Rainy"分别代表"晴"和"雨",并且它们出现的频率大致遵循稳态分布 \(\pi\)。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可以用于各种场景的模拟,比如天气预测、顾客行为建模、股票市场分析等,只要这些场景可以用马尔可夫链来合理地建模,并且我们对系统的稳态分布感兴趣。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抽样生成数据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模型的行为,评估模型的性能,或者用于生成新数据来增强训练集。

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MCMC中的Metropolis-Hastings算法是如何抽样得到一个序列的。假设我们的目标是抽样一个二维正态分布,即 \(\theta \sim N(\mu, \Sigma)\),其中 \(\mu\) 是均值向量,\(\Sigma\) 是协方差矩阵。

目标分布

假设我们的目标分布是二维正态分布,均值向量 \(\mu = (0, 0)\),协方差矩阵 \(\Sigma =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

提议分布

提议分布 \(q(\cdot|\theta^{(t-1)})\) 我们选择为一个以当前状态为中心的二维高斯分布,标准差较小,以控制跳转范围。例如,\(q(\cdot|\theta^{(t-1)}) = N(\theta^{(t-1)}, I)\),其中 \(I\) 是单位矩阵。

MCMC抽样过程

  1. **初始化状态**:设初始状态 \(\theta^{(0)} = (0, 0)\)。

  2. **迭代抽样**:

  • 对于每一个迭代 \(t = 1, 2, 3, ...\)

a. 从提议分布 \(q(\cdot|\theta^{(t-1)})\) 中抽样一个候选状态 \(\theta'\)。例如,\(\theta^{(t-1)} = (0.5, 0.2)\),则 \(\theta'\) 从 \(N((0.5, 0.2), I)\) 抽样得到。

b. 计算接受比率 \(\alpha\)。由于提议分布是对称的,我们可以简化为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p(\theta^{(t-1)})}\right)\)。计算 \(\theta'\) 和 \(\theta^{(t-1)}\) 在目标分布下的概率密度比。

c. 以概率 \(\alpha\) 接受 \(\theta'\) 并将其设置为新的状态 \(\theta^{(t)}\),否则保留当前状态 \(\theta^{(t)} = \theta^{(t-1)}\)。

举例说明

假设在某次迭代中,当前状态为 \(\theta^{(t-1)} = (0.5, 0.2)\),我们从提议分布 \(q(\cdot|(0.5, 0.2))\) 中抽样得到候选状态 \(\theta' = (0.3, 0.1)\)。

  • 计算 \(\theta'\) 和 \(\theta^{(t-1)}\) 在目标分布下的概率密度比 \(\frac{p(\theta')}{p(\theta^{(t-1)})}\)。假设这个比值为0.8。

  • 因此,接受比率 \(\alpha = 0.8\)。

  • 现在,我们生成一个均匀分布于[0, 1]之间的随机数 \(u\),如果 \(u < \alpha\),则我们接受 \(\theta'\) 并将其设为新的状态 \(\theta^{(t)}\);否则,我们保留当前状态 \(\theta^{(t)} = \theta^{(t-1)}\)。

重复这个过程多次,我们将得到一系列的状态序列 \(\{\theta^{(1)}, \theta^{(2)}, \theta^{(3)}, ...\}\),这些状态将逐渐逼近目标分布的稳态分布。在足够多的迭代后,这些状态可以用来估计目标分布的属性,如均值、方差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通常会忽略最初的若干个样本(称为预热期或burn-in期),以减少初始状态的影响,并确保序列从稳态分布中抽样。

。。。。

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方法)是一种在统计学和机器学习中广泛使用的抽样技术,特别适用于高维空间中的复杂概率分布。它的主要目标是从一个难以直接抽样的概率分布中生成样本,这些样本可以用来估计该分布的各种属性,例如均值、方差或更复杂的统计量。

MCMC的基本过程包括构建一个马尔科夫链,其稳态分布与目标概率分布相同。下面是MCMC抽样的一般步骤:

  1. **定义目标分布**:
  • 首先,明确你想要抽样的概率分布 \(p(\theta)\),这通常是后验分布或某个未知参数的分布。
  1. **初始化状态**:
  • 选择一个初始状态 \(\theta^{(0)}\),这是马尔科夫链的起点。
  1. **构造马尔科夫链**:
  • 定义转移概率 \(q(\theta'|\theta)\),这是从当前状态 \(\theta\) 跳转到下一个状态 \(\theta'\) 的概率。这通常被称为提议分布。
  1. **迭代抽样**:
  • 对于每一个迭代 \(t = 1, 2, 3, ...\):

a. 从提议分布 \(q(\cdot|\theta^{(t-1)})\) 中抽样一个候选状态 \(\theta'\)。

b. 计算接受比率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q(\theta^{(t-1)}|\theta')}{p(\theta^{(t-1)})q(\theta'|\theta^{(t-1)})}\right)\)。对于对称的提议分布,例如高斯随机游走,接受比率简化为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p(\theta^{(t-1)})}\right)\)。

c. 以概率 \(\alpha\) 接受 \(\theta'\) 并将其设置为新的状态 \(\theta^{(t)}\),否则保留当前状态 \(\theta^{(t)} = \theta^{(t-1)}\)。

  1. **预热和抽样**:
  • 前几轮迭代可能不会反映稳态分布,因此通常会丢弃前若干个样本作为预热期(burn-in period)。

  • 在预热期之后,继续抽样直到达到所需的样本量。

  1. **检查收敛性**:
  • 使用诊断工具检查MCMC链是否已经收敛到目标分布。这可能包括查看链的轨迹图、自相关图、有效样本大小和多个独立链之间的比较。
  1. **后处理和分析**:
  • 一旦确定链已经收敛,可以使用剩余的样本进行后处理和分析,如计算均值、置信区间或其他统计量。

值得注意的是,MCMC方法有许多变种,例如Metropolis-Hastings算法、Gibbs抽样、Hamiltonian Monte Carlo(HMC)等,它们在转移概率和抽样策略上有所不同。此外,MCMC的效率和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提议分布的选择、预热期的长度以及链的自相关性等因素。正确设置这些参数对于获得有效的抽样结果至关重要。

为了具体展示计算 \(\theta'\) 和 \(\theta^{(t-1)}\) 在目标分布下的概率密度比 \(\frac{p(\theta')}{p(\theta^{(t-1)})}\) 的过程,我们继续使用之前定义的目标分布和提议分布的例子。假设目标分布是一个二维正态分布,均值向量 \(\mu = (0, 0)\),协方差矩阵 \(\Sigma =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

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给定均值向量 \(\mu\) 和协方差矩阵 \(\Sigma\),一个二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 \(p(x)\) 可以写作:

\[ p(x) = \frac{1}{(2\pi)^{n/2}|\Sigma|^{1/2}} \exp\left(-\frac{1}{2}(x-\mu)^T\Sigma^{-1}(x-\mu)\right) \]

其中 \(n=2\) 是变量的维度,\(x=(x_1, x_2)\) 是变量向量,\(|\Sigma|\) 表示协方差矩阵的行列式,\(\Sigma^{-1}\) 是协方差矩阵的逆。

计算概率密度比

假设在某次迭代中,我们有:

  • 当前状态 \(\theta^{(t-1)} = (0.5, 0.2)\),

  • 候选状态 \(\theta' = (0.3, 0.1)\)。

我们首先需要计算这两个点在目标分布下的概率密度:

  1. **计算 \(\theta^{(t-1)}\) 的概率密度**:

\[

p(\theta^{(t-1)}) = \frac{1}{(2\pi)^{2/2}|\Sigma|^{1/2}} \exp\left(-\frac{1}{2}(\theta^{(t-1)}-\mu)^T\Sigma^{-1}(\theta^{(t-1)}-\mu)\right)

\]

由于 \(\mu = (0, 0)\) 和 \(\Sigma =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则 \(\Sigma^{-1} =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 且 \(|\Sigma| = 1\)。因此,

\[

p(\theta^{(t-1)}) = \frac{1}{2\pi} \exp\left(-\frac{1}{2}[(0.5-0)^2 + (0.2-0)^2]\right) = \frac{1}{2\pi} \exp\left(-\frac{1}{2}(0.25+0.04)\right)

\]

  1. **计算 \(\theta'\) 的概率密度**:

同理,对于 \(\theta' = (0.3, 0.1)\):

\[

p(\theta') = \frac{1}{2\pi} \exp\left(-\frac{1}{2}[(0.3-0)^2 + (0.1-0)^2]\right) = \frac{1}{2\pi} \exp\left(-\frac{1}{2}(0.09+0.01)\right)

\]

  1. **计算概率密度比**:

\[

\frac{p(\theta')}{p(\theta^{(t-1)})} = \frac{\exp\left(-\frac{1}{2}(0.09+0.01)\right)}{\exp\left(-\frac{1}{2}(0.25+0.04)\right)}

\]

\[

= \exp\left(-\frac{1}{2}(0.10-0.29)\right) = \exp\left(-\frac{1}{2}(-0.19)\right)

\]

\[

= \exp\left(0.095\right) \approx 1.10

\]

因此,\(\theta'\) 和 \(\theta^{(t-1)}\) 在目标分布下的概率密度比大约为 1.10。这意味着 \(\theta'\) 的概率密度略高于 \(\theta^{(t-1)}\),这将增加它被接受的概率。如果提议分布是对称的,则这个比值就是接受比率 \(\alpha\),接下来就可以决定是否接受 \(\theta'\) 作为下一个状态了。

上图展示了二维正态分布的等高线图,其均值向量为 \((0,0)\) 且协方差矩阵为 \(\begin{bmatrix} 1 & 0 \\ 0 & 1 \end{bmatrix}\)。图中还标记了两个特定的点:\(\theta^{(t-1)} = (0.5, 0.2)\) 和候选状态 \(\theta' = (0.3, 0.1)\),它们分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通过观察它们在等高线图上的位置,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它们相对于目标分布的概率密度。在这个例子中,\(\theta'\) 落在一个稍高的等高线上,表明其概率密度略高于 \(\theta^{(t-1)}\),这也与我们之前的数学计算相符。

。。。。。。。。

例如,如果潜在空间是64维的,我们可以从64个独立的高斯分布中分别采样,每个高斯分布由对应的 \(\mu_i\) 和 \(\log\sigma_i^2\) 定义。这64个采样值组成向量 \(z\),然后通过解码器网络映射回原始数据空间,

2*迭代抽样**:

  • 对于每一个迭代 \(t = 1, 2, 3, ...\):

a. 从提议分布 \(q(\cdot|\theta^{(t-1)})\) 中抽样一个候选状态 \(\theta'\)。

b. 计算接受比率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q(\theta^{(t-1)}|\theta')}{p(\theta^{(t-1)})q(\theta'|\theta^{(t-1)})}\right)\)。对于对称的提议分布,例如高斯随机游走,接受比率简化为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p(\theta^{(t-1)})}\right)\)。

c. 以概率 \(\alpha\) 接受 \(\theta'\) 并将其设置为新的状态 \(\theta^{(t)}\),否则保留当前状态 \(\theta^{(t)} = \theta^{(t-1)}\)。 举个例子说明这个步骤

在高维空间中应用MCMC时,如你所提到的64维潜在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使用Gibbs抽样或者Metropolis-Hastings算法来逐维地更新状态,而不是一次性更新整个状态向量。这里,我将通过Metropolis-Hastings算法来解释这一过程,它允许我们在高维空间中有效地进行抽样。

假设我们的目标是在一个64维潜在空间中抽样,其中每个维度都有一个独立的高斯分布定义,即 \(\theta \sim N(\mu, \sigma^2)\),其中 \(\mu\) 和 \(\sigma^2\) 分别是均值和方差,而 \(\sigma^2\) 实际上是 \(\log\sigma^2\) 的指数形式,以保持方差为正。

  1. **初始化状态**:设初始状态 \(\theta^{(0)}\) 是一个64维的向量,其中每个元素都是从各自独立的高斯分布中随机抽取的。

  2. **迭代抽样**:

  • 对于每个迭代 \(t = 1, 2, 3, ...\)

a. 从提议分布 \(q(\cdot|\theta^{(t-1)})\) 中抽样一个候选状态 \(\theta'\)。在高维情形下,一个常见的做法是仅更新状态向量的一个维度,而其他维度保持不变。例如,在第 \(i\) 次迭代中,你可以只从第 \(i\) 维的高斯分布中抽样一个新的值,并将其替换到 \(\theta^{(t-1)}\) 的相应位置上形成 \(\theta'\)。注意,这里 \(i\) 可以循环遍历所有64维,这样每轮迭代中只更新一维,但每64轮迭代后,所有维度都被考虑过一次。

b. 计算接受比率 \(\alpha\)。由于提议分布是对称的(高斯分布),我们可以简化接受比率公式为 \(\alpha = \min\left(1, \frac{p(\theta')}{p(\theta^{(t-1)})}\right)\)。这里的 \(p(\cdot)\) 表示目标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即后验概率或你想要抽样的任何其他概率分布。

c. 以概率 \(\alpha\) 接受 \(\theta'\) 并将其设置为新的状态 \(\theta^{(t)}\),否则保留当前状态 \(\theta^{(t)} = \theta^{(t-1)}\)。这一步确保了状态的更新遵循Metropolis-Hastings规则,从而保证了最终状态序列的分布逼近目标分布。

重复这个过程足够多的次数,最终你会得到一组来自目标分布的样本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高维空间中,由于"维数灾难"的影响,MCMC的效率可能会降低,因为提议分布可能需要更精细的调整才能有效地探索整个空间。此外,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采用一些高级的MCMC变体,如Hamiltonian Monte Carlo (HMC) 或 No-U-Turn Sampler (NUTS),它们利用梯度信息来指导抽样,减少不必要的探索路径。

在变分推断(Variational Inference)的背景下,**证据下界(Evidence Lower BOund, ELBO)**和**Kullback-Leibler散度(KL divergence)**之间存在紧密联系。ELBO是在计算不可直接求解的对数似然时所使用的一个下界,而KL散度则是衡量两个概率分布之间的差异。

ELBO的定义

考虑一个包含隐变量\( z \)的模型,我们有观测数据\( x \)。我们想要最大化对数似然\( \log p(x) \),但是通常情况下,直接最大化这个对数似然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涉及到隐变量\( z \)的复杂积分。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可以引入一个变分分布\( q(z) \)来近似后验分布\( p(z|x) \)。ELBO是这样定义的:

\[

\text{ELBO}(q) = \mathbb{E}{z \sim q(z)}[\log p(x, z)] - \mathbb{E}{z \sim q(z)}[\log q(z)]

\]

这里,\( \mathbb{E}{z \sim q(z)}[\log p(x, z)] \)是联合分布\( p(x, z) \)的期望,而\( -\mathbb{E}{z \sim q(z)}[\log q(z)] \)是\( q(z) \)的熵。

ELBO与KL散度的关系

ELBO与KL散度的关系可以通过下面的等式来理解:

\[

\log p(x) = \text{ELBO}(q) + D_{KL}(q(z)||p(z|x))

\]

这个等式的含义是,对数似然\( \log p(x) \)等于ELBO加上KL散度。由于KL散度总是非负的,这意味着\( \log p(x) \)总是大于或等于ELBO。这就是为什么ELBO被称为"证据下界",因为它是对数似然的一个下界。

证明

为了证明上述等式,我们可以从对数似然出发,并添加和减去同一个项(\(\log p(z|x)\)):

\[

\begin{align*}

\log p(x) &= \mathbb{E}{z \sim q(z)}[\log p(x, z)] - \mathbb{E}{z \sim q(z)}[\log p(z|x)] + \mathbb{E}_{z \sim q(z)}[\log p(z|x)] \\

&= \mathbb{E}{z \sim q(z)}[\log p(x, z)] - \mathbb{E}{z \sim q(z)}[\log p(z|x)] + \mathbb{E}{z \sim q(z)}[\log q(z)] - \mathbb{E}{z \sim q(z)}[\log q(z)] \\

&= \mathbb{E}{z \sim q(z)}[\log p(x, z)] - \mathbb{E}{z \sim q(z)}[\log q(z)] - \mathbb{E}_{z \sim q(z)}[\log p(z|x) - \log q(z)] \\

&= \text{ELBO}(q) - D_{KL}(q(z)||p(z|x))

\end{align*}

\]

注意到最后一行的第二项实际上是KL散度的定义,因此我们有:

\[

\log p(x) = \text{ELBO}(q) + D_{KL}(q(z)||p(z|x))

\]

这就是我们要证明的等式。通过最大化ELBO,我们实际上是在最小化\( q(z) \)与\( p(z|x) \)之间的KL散度,从而更好地逼近真实的后验分布。

相关推荐
phoenix@Capricornus1 天前
我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体系
概率论
两千连弹3 天前
机器学习 ---朴素贝叶斯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numpy·概率论·sklearn
Arthur古德曼5 天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
概率论·分布函数·夏明亮·多维随机变量·二维随机变量·边缘分布
蒟蒻的贤11 天前
概率论考前一天
概率论
ZacharyGz11 天前
互斥与独立在组合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中的理解
线性代数·概率论
winner888112 天前
深度解析统计学四大分布:Z、卡方、t 与 F 的关联与应用
概率论·假设检验·卡方分布·t分布·f分布·z分布
BagMM12 天前
似然函数,最大似然函数理解
算法·概率论
拓端研究室TRL12 天前
Copula算法原理和R语言股市收益率相依性可视化分析
开发语言·算法·r语言·概率论
诚威_lol_中大努力中13 天前
(概率论)无偏估计
概率论
芳菲菲其弥章13 天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总复习
概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