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 微积分基础:理解变化与累积的数学
- 前言
- 一、微积分概述与基础概念
-
- [1.1 微积分的定义与重要性](#1.1 微积分的定义与重要性)
-
- [1.1.1 微积分的基本组成](#1.1.1 微积分的基本组成)
- [1.1.2 微积分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1.1.2 微积分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 [1.2 微积分的历史与发展](#1.2 微积分的历史与发展)
- 二、极限与连续性
-
- [2.1 极限的定义与计算](#2.1 极限的定义与计算)
-
- [2.1.1 极限的直观理解](#2.1.1 极限的直观理解)
- [2.1.2 极限的数学定义](#2.1.2 极限的数学定义)
- [2.1.3 极限的计算方法](#2.1.3 极限的计算方法)
- [2.1.4 实例:计算极限](#2.1.4 实例:计算极限)
- [2.2 连续性的定义与性质](#2.2 连续性的定义与性质)
-
- [2.2.1 连续函数的定义](#2.2.1 连续函数的定义)
- [2.2.2 间断点的类型](#2.2.2 间断点的类型)
- [2.2.3 连续性的性质](#2.2.3 连续性的性质)
- [2.2.4 实例:连续性判断](#2.2.4 实例:连续性判断)
- [2.3 实战项目:使用Python绘制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示意图](#2.3 实战项目:使用Python绘制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示意图)
-
- [2.3.1 项目目标](#2.3.1 项目目标)
- [2.3.2 Python代码实现](#2.3.2 Python代码实现)
- [2.3.3 运行结果](#2.3.3 运行结果)
- [2.3.4 结果解读](#2.3.4 结果解读)
- 三、导数的概念与计算
-
- [3.1 导数的定义](#3.1 导数的定义)
-
- [3.1.1 导数的几何意义](#3.1.1 导数的几何意义)
- [3.1.2 导数的物理意义](#3.1.2 导数的物理意义)
- [3.1.3 导数的数学定义](#3.1.3 导数的数学定义)
- [3.2 导数的计算规则](#3.2 导数的计算规则)
-
- [3.2.1 基本导数法则](#3.2.1 基本导数法则)
- [3.2.2 乘积法则与商法则](#3.2.2 乘积法则与商法则)
- [3.2.3 链式法则(Chain Rule)](#3.2.3 链式法则(Chain Rule))
- [3.3 实例:简单导数计算](#3.3 实例:简单导数计算)
-
- [3.3.1 示例 1:多项式函数的导数](#3.3.1 示例 1: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 [3.3.2 示例 2:指数函数的导数](#3.3.2 示例 2:指数函数的导数)
- [3.3.3 示例 3:商函数的导数](#3.3.3 示例 3:商函数的导数)
- [3.4 实战项目:使用SymPy库进行符号导数计算并绘制导数曲线](#3.4 实战项目:使用SymPy库进行符号导数计算并绘制导数曲线)
-
- [3.4.1 项目目标](#3.4.1 项目目标)
- [3.4.2 Python代码实现](#3.4.2 Python代码实现)
- [3.4.3 运行结果](#3.4.3 运行结果)
- [3.4.4 结果解读](#3.4.4 结果解读)
- 四、导数的应用:优化与变化
-
- [4.1 优化问题的数学表述](#4.1 优化问题的数学表述)
-
- [4.1.1 优化问题的标准形式](#4.1.1 优化问题的标准形式)
- [4.1.2 导数在优化中的作用](#4.1.2 导数在优化中的作用)
- [4.2 梯度下降法](#4.2 梯度下降法)
-
- [4.2.1 梯度的定义](#4.2.1 梯度的定义)
- [4.2.2 梯度下降的更新规则](#4.2.2 梯度下降的更新规则)
- [4.2.3 梯度下降的类型](#4.2.3 梯度下降的类型)
- [4.3 实例:梯度下降法在简单模型中的应用](#4.3 实例:梯度下降法在简单模型中的应用)
-
- [4.3.1 项目目标](#4.3.1 项目目标)
- [4.3.2 Python代码实现](#4.3.2 Python代码实现)
- [4.3.3 运行结果](#4.3.3 运行结果)
- [4.3.4 结果解读](#4.3.4 结果解读)
- 五、总结与展望
微积分基础:理解变化与累积的数学
💬 欢迎讨论: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或想要进一步探讨的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 点赞、收藏与分享: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收藏并分享给更多想了解机器学习的朋友!
🚀 开启微积分之旅:微积分是理解变化和累积的数学工具,是机器学习中的重要基础。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索微积分的核心概念,打好数学基础,为后续的机器学习学习做好准备。
前言
在机器学习的学习旅程中,微积分作为支撑理论之一,是理解模型优化与变化规律的关键。无论是在梯度下降、损失函数优化,还是在复杂模型的训练过程中,微积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之前的博客中,我们已经介绍了线性代数 和概率论 的基础,这些都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将深入讲解微积分基础,特别是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如果你是机器学习的初学者,或者希望加强自己在微积分方面的基础知识,今天的内容将帮助你理解一些核心概念,并为后续更复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微积分概述与基础概念
1.1 微积分的定义与重要性
微积分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变化率(微分)和累积量(积分)。它在科学、工程、经济学以及机器学习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1.1.1 微积分的基本组成
- 微分学(Differential Calculus):研究函数的变化率,主要涉及导数的概念。
- 积分学(Integral Calculus):研究函数的累积量,主要涉及积分的概念。
1.1.2 微积分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 梯度下降优化:利用导数计算损失函数的梯度,以更新模型参数。
- 损失函数的最小化:通过微积分方法找到损失函数的最小值,从而优化模型性能。
- 概率密度函数的积分:在概率模型中,积分用于计算概率分布的期望值和方差。
1.2 微积分的历史与发展
微积分的发展历史悠久,主要由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 )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在17世纪独立发展起来。
- 牛顿:主要用于物理学中的运动和力的研究。
- 莱布尼茨 :发展了微积分的符号表示法,如积分符号 ∫ \int ∫和微分符号 d d d。
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积分在数学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并成为现代科学和工程的基础工具之一。
二、极限与连续性
2.1 极限的定义与计算
极限是微积分的基石,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行为。
2.1.1 极限的直观理解
当变量趋近于某个值时,函数的输出趋近于一个特定的数值,这个数值就是函数在该点的极限。
2.1.2 极限的数学定义
函数 f ( x ) f(x) f(x) 在 x = a x = a x=a 处的极限是 L L L,记作:
lim x → a f ( x ) = L \lim_{x \to a} f(x) = L x→alimf(x)=L
2.1.3 极限的计算方法
-
直接代入法 :
如果 f ( x ) f(x) f(x) 在 x = a x = a x=a 处连续,则:
lim x → a f ( x ) = f ( a ) \lim_{x \to a} f(x) = f(a) x→alimf(x)=f(a) -
因式分解法 :
用于消除分母中的零,或约去公因式。
-
洛必达法则(L'Hospital's Rule) :
当极限形式为 0 0 \frac{0}{0} 00 或 ∞ ∞ \frac{\infty}{\infty} ∞∞ 时,可以对分子和分母分别求导,然后再求极限。
2.1.4 实例:计算极限
示例 1 :计算 lim x → 2 x 2 − 4 x − 2 \lim_{x \to 2} \frac{x^2 - 4}{x - 2} limx→2x−2x2−4
解答 :
直接代入 x = 2 x = 2 x=2 得到 0 0 \frac{0}{0} 00 的不定形式,需进行因式分解:
x 2 − 4 x − 2 = ( x − 2 ) ( x + 2 ) x − 2 = x + 2 \frac{x^2 - 4}{x - 2} = \frac{(x - 2)(x + 2)}{x - 2} = x + 2 x−2x2−4=x−2(x−2)(x+2)=x+2
因此:
lim x → 2 ( x + 2 ) = 4 \lim_{x \to 2} (x + 2) = 4 x→2lim(x+2)=4
示例 2 :计算 lim x → 0 sin ( x ) x \lim_{x \to 0} \frac{\sin(x)}{x} limx→0xsin(x)
解答 :
使用洛必达法则:
lim x → 0 sin ( x ) x = lim x → 0 cos ( x ) 1 = 1 \lim_{x \to 0} \frac{\sin(x)}{x} = \lim_{x \to 0} \frac{\cos(x)}{1} = 1 x→0limxsin(x)=x→0lim1cos(x)=1
2.2 连续性的定义与性质
连续性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没有"跳跃"或"断裂"的性质。
2.2.1 连续函数的定义
函数 f ( x ) f(x) f(x) 在 x = a x = a x=a 处连续,当且仅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 f ( a ) f(a) f(a) 存在。
- lim x → a f ( x ) \lim_{x \to a} f(x) limx→af(x) 存在。
- lim x → a f ( x ) = f ( a ) \lim_{x \to a} f(x) = f(a) limx→af(x)=f(a)
2.2.2 间断点的类型
-
可去间断点(Removable Discontinuity) :
极限存在但不等于函数值,或函数值未定义。
-
跳跃间断点(Jump Discontinuity) :
左右极限存在但不相等。
-
无穷间断点(Infinite Discontinuity) :
极限为正无穷或负无穷。
2.2.3 连续性的性质
- 四则运算 :若 f ( x ) f(x) f(x) 和 g ( x ) g(x) g(x) 在 x = a x = a x=a 处连续,则 f ( x ) + g ( x ) f(x) + g(x) f(x)+g(x)、 f ( x ) − g ( x ) f(x) - g(x) f(x)−g(x)、 f ( x ) × g ( x ) f(x) \times g(x) f(x)×g(x) 和 f ( x ) g ( x ) \frac{f(x)}{g(x)} g(x)f(x)(当 g ( a ) ≠ 0 g(a) \neq 0 g(a)=0)在 x = a x = a x=a 处连续。
- 复合函数 :若 f ( x ) f(x) f(x) 在 x = a x = a x=a 处连续,且 g ( x ) g(x) g(x) 在 y = f ( a ) y = f(a) y=f(a) 处连续,则 g ( f ( x ) ) g(f(x)) g(f(x)) 在 x = a x = a x=a 处连续。
2.2.4 实例:连续性判断
示例 1 :判断函数 f ( x ) = x 2 − 1 x − 1 f(x) = \frac{x^2 - 1}{x - 1} f(x)=x−1x2−1 在 x = 1 x = 1 x=1 处是否连续。
解答 :
简化函数:
f ( x ) = ( x − 1 ) ( x + 1 ) x − 1 = x + 1 (当 x ≠ 1 时) f(x) = \frac{(x - 1)(x + 1)}{x - 1} = x + 1 \quad \text{(当 } x \neq 1 \text{ 时)} f(x)=x−1(x−1)(x+1)=x+1(当 x=1 时)
在 x = 1 x = 1 x=1 处:
lim x → 1 f ( x ) = 2 \lim_{x \to 1} f(x) = 2 x→1limf(x)=2
若定义 f ( 1 ) = 2 f(1) = 2 f(1)=2,则 f ( x ) f(x) f(x) 在 x = 1 x = 1 x=1 处连续;否则,是可去间断点。
2.3 实战项目:使用Python绘制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示意图
通过实战项目,我们将使用Python绘制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与连续性的示意图,帮助直观理解这些概念。
2.3.1 项目目标
- 绘制函数 f ( x ) = x 2 − 4 x − 2 f(x) = \frac{x^2 - 4}{x - 2} f(x)=x−2x2−4 在 x = 2 x = 2 x=2 处的极限示意图。
- 标注函数在 x = 2 x = 2 x=2 处的连续性情况。
2.3.2 Python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定义函数 f(x) = (x^2 - 4)/(x - 2), x != 2
def f(x):
return (x**2 - 4)/(x - 2)
# 定义简化后的函数 g(x) = x + 2, x != 2
def g(x):
return x + 2
# 生成 x 值,避开 x = 2
x = np.linspace(1, 3, 400)
x = x[x != 2]
y = f(x)
y_simplified = g(x)
# 绘制函数
plt.figure(figsize=(8, 6))
plt.plot(x, y, label=r'$f(x) = \frac{x^2 - 4}{x - 2}$', color='blue')
plt.plot(x, y_simplified, '--', label=r'$g(x) = x + 2$', color='red')
# 标注 x = 2
plt.axvline(x=2, color='gray', linestyle='--')
plt.scatter(2, 4, color='green', zorder=5, label=r'$f(2) = 4$')
# 设置图例和标签
plt.legend(fontsize=12)
plt.xlabel(r'$x$', fontsize=12)
plt.ylabel(r'$f(x)$', fontsize=12)
plt.title(r'函数 $f(x)$ 和其简化形式 $g(x)$ 的示意图', fontsize=14)
plt.grid(True)
# 显示图表
plt.show()
2.3.3 运行结果
2.3.4 结果解读
- 函数 f ( x ) f(x) f(x) :在 x = 2 x = 2 x=2 处存在一个可去间断点,函数值为4。
- 简化后的函数 g ( x ) = x + 2 g(x) = x + 2 g(x)=x+2 :是 f ( x ) f(x) f(x) 的连续扩展,消除了分母为零的问题。
- 图中标注 :绿色点表示 f ( 2 ) = 4 f(2) = 4 f(2)=4,显示了在 x = 2 x = 2 x=2 处函数的定义和值。
通过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函数在某一点的极限与连续性情况。
三、导数的概念与计算
3.1 导数的定义
导数是微积分的核心概念之一,描述了函数在某一点的瞬时变化率。
3.1.1 导数的几何意义
导数表示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切线斜率,即函数在该点的瞬时变化率。
3.1.2 导数的物理意义
在物理学中,导数用于描述速度、加速度等瞬时变化量。例如,位置函数的导数是速度函数,速度函数的导数是加速度函数。
3.1.3 导数的数学定义
函数 f ( x ) f(x) f(x) 在点 x = a x = a x=a 处的导数定义为:
f ′ ( a ) = lim h → 0 f ( a + h ) − f ( a ) h f'(a) = \lim_{h \to 0} \frac{f(a + h) - f(a)}{h} f′(a)=h→0limhf(a+h)−f(a)
如果这个极限存在,则称 f ( x ) f(x) f(x) 在 x = a x = a x=a 处可导。
3.2 导数的计算规则
3.2.1 基本导数法则
-
常数法则 :
d d x c = 0 \frac{d}{dx}c = 0 dxdc=0其中, c c c 是常数。
-
幂函数法则 :
d d x x n = n x n − 1 \frac{d}{dx}x^n = n x^{n-1} dxdxn=nxn−1其中, n n n 是常数。
-
指数函数法则 :
d d x e x = e x \frac{d}{dx}e^x = e^x dxdex=ex
d d x a x = a x ln ( a ) \frac{d}{dx}a^x = a^x \ln(a) dxdax=axln(a)其中, a a a 是正数常数。
-
对数函数法则 :
d d x ln ( x ) = 1 x \frac{d}{dx}\ln(x) = \frac{1}{x} dxdln(x)=x1
d d x log a ( x ) = 1 x ln ( a ) \frac{d}{dx}\log_a(x) = \frac{1}{x \ln(a)} dxdloga(x)=xln(a)1 -
三角函数法则 :
d d x sin ( x ) = cos ( x ) \frac{d}{dx}\sin(x) = \cos(x) dxdsin(x)=cos(x)
d d x cos ( x ) = − sin ( x ) \frac{d}{dx}\cos(x) = -\sin(x) dxdcos(x)=−sin(x)
d d x tan ( x ) = sec 2 ( x ) \frac{d}{dx}\tan(x) = \sec^2(x) dxdtan(x)=sec2(x)
3.2.2 乘积法则与商法则
-
乘积法则(Product Rule) :
d d x [ u ( x ) ⋅ v ( x ) ] = u ′ ( x ) ⋅ v ( x ) + u ( x ) ⋅ v ′ ( x ) \frac{d}{dx}[u(x) \cdot v(x)] = u'(x) \cdot v(x) + u(x) \cdot v'(x) dxd[u(x)⋅v(x)]=u′(x)⋅v(x)+u(x)⋅v′(x) -
商法则(Quotient Rule) :
d d x [ u ( x ) v ( x ) ] = u ′ ( x ) ⋅ v ( x ) − u ( x ) ⋅ v ′ ( x ) v ( x ) 2 \frac{d}{dx}\left[\frac{u(x)}{v(x)}\right] = \frac{u'(x) \cdot v(x) - u(x) \cdot v'(x)}{v(x)^2} dxd[v(x)u(x)]=v(x)2u′(x)⋅v(x)−u(x)⋅v′(x)
3.2.3 链式法则(Chain Rule)
当函数是复合函数时,使用链式法则进行求导:
d d x f ( g ( x ) ) = f ′ ( g ( x ) ) ⋅ g ′ ( x ) \frac{d}{dx}f(g(x)) = f'(g(x)) \cdot g'(x) dxdf(g(x))=f′(g(x))⋅g′(x)
3.3 实例:简单导数计算
3.3.1 示例 1:多项式函数的导数
问题 :计算函数 f ( x ) = 3 x 4 − 5 x 2 + 6 x − 2 f(x) = 3x^4 - 5x^2 + 6x - 2 f(x)=3x4−5x2+6x−2 的导数。
解答 :
应用幂函数法则:
f ′ ( x ) = 12 x 3 − 10 x + 6 f'(x) = 12x^3 - 10x + 6 f′(x)=12x3−10x+6
3.3.2 示例 2:指数函数的导数
问题 :计算函数 g ( x ) = e 2 x g(x) = e^{2x} g(x)=e2x 的导数。
解答 :
应用指数函数法则和链式法则:
g ′ ( x ) = 2 e 2 x g'(x) = 2e^{2x} g′(x)=2e2x
3.3.3 示例 3:商函数的导数
问题 :计算函数 h ( x ) = sin ( x ) x h(x) = \frac{\sin(x)}{x} h(x)=xsin(x) 的导数。
解答 :
应用商法则:
h ′ ( x ) = cos ( x ) ⋅ x − sin ( x ) ⋅ 1 x 2 = x cos ( x ) − sin ( x ) x 2 h'(x) = \frac{\cos(x) \cdot x - \sin(x) \cdot 1}{x^2} = \frac{x \cos(x) - \sin(x)}{x^2} h′(x)=x2cos(x)⋅x−sin(x)⋅1=x2xcos(x)−sin(x)
3.4 实战项目:使用SymPy库进行符号导数计算并绘制导数曲线
通过实战项目,我们将使用Python的SymPy库进行符号导数计算,并绘制函数及其导数的曲线,帮助直观理解导数的概念。
3.4.1 项目目标
- 计算函数 f ( x ) = x 3 − 4 x + 1 f(x) = x^3 - 4x + 1 f(x)=x3−4x+1 的导数。
- 绘制函数 f ( x ) f(x) f(x) 和其导数 f ′ ( x ) f'(x) f′(x) 的曲线。
- 标注导数在不同点的值,展示函数的增长与减少趋势。
3.4.2 Python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ympy as sp
# 定义符号变量
x = sp.symbols('x')
# 定义函数 f(x) = x^3 - 4x + 1
f = x**3 - 4*x + 1
# 计算导数 f'(x)
f_prime = sp.diff(f, x)
# 将符号表达式转换为数值函数
f_func = sp.lambdify(x, f, 'numpy')
f_prime_func = sp.lambdify(x, f_prime, 'numpy')
# 生成 x 值
x_vals = np.linspace(-3, 3, 400)
y_vals = f_func(x_vals)
y_prime_vals = f_prime_func(x_vals)
# 绘制函数和导数曲线
plt.figure(figsize=(10,6))
plt.plot(x_vals, y_vals, label='f(x) = x³ - 4x + 1', color='blue')
plt.plot(x_vals, y_prime_vals, label="f'(x) = 3x² - 4", color='red', linestyle='--')
# 标注关键点
critical_points = sp.solve(f_prime, x)
for point in critical_points:
y_cp = f_func(point)
y_prime_cp = f_prime_func(point)
plt.scatter(point, y_cp, color='green')
plt.annotate(f'({point:.2f}, {y_cp:.2f})', (point, y_cp),
textcoords="offset points", xytext=(0,10), ha='center')
# 设置图例和标签
plt.legend()
plt.xlabel('x')
plt.ylabel('y')
plt.title('函数 f(x) 及其导数 f\'(x) 的曲线')
plt.grid(True)
plt.show()
3.4.3 运行结果
3.4.4 结果解读
-
函数 f ( x ) = x 3 − 4 x + 1 f(x) = x^3 - 4x + 1 f(x)=x3−4x+1:
- 蓝色实线表示原函数的曲线。
-
导数 f ′ ( x ) = 3 x 2 − 4 f'(x) = 3x^2 - 4 f′(x)=3x2−4:
- 红色虚线表示函数的导数曲线,展示了函数在各点的变化率。
-
关键点标注:
- 绿色点表示函数的临界点,即导数为零的点。
- 这些点对应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展示了函数的增长和减少趋势。
通过这个示意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函数在不同点的变化率,以及导数在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四、导数的应用:优化与变化
4.1 优化问题的数学表述
在机器学习中,优化问题是核心任务之一。优化的目标是找到使得某个目标函数(如损失函数)最小化或最大化的参数值。
4.1.1 优化问题的标准形式
min θ J ( θ ) \min_{\theta} J(\theta) θminJ(θ)
其中:
- θ \theta θ 表示模型的参数。
- J ( θ ) J(\theta) J(θ) 表示目标函数,通常是损失函数。
4.1.2 导数在优化中的作用
导数提供了目标函数在某一点的变化率信息,帮助我们理解目标函数的趋势,从而指导参数更新的方向和步长。
4.2 梯度下降法
梯度下降法是最常用的优化算法之一,旨在通过迭代更新参数,逐步逼近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4.2.1 梯度的定义
梯度是目标函数对参数的偏导数组成的向量,表示目标函数在参数空间中的上升最快方向。
∇ J ( θ ) = [ ∂ J ∂ θ 1 , ∂ J ∂ θ 2 , ... , ∂ J ∂ θ n ] \nabla J(\theta) = \left[ \frac{\partial J}{\partial \theta_1}, \frac{\partial J}{\partial \theta_2}, \dots, \frac{\partial J}{\partial \theta_n} \right] ∇J(θ)=[∂θ1∂J,∂θ2∂J,...,∂θn∂J]
4.2.2 梯度下降的更新规则
θ : = θ − α ∇ J ( θ ) \theta := \theta - \alpha \nabla J(\theta) θ:=θ−α∇J(θ)
其中:
- α \alpha α 是学习率,控制每次更新的步长。
- ∇ J ( θ ) \nabla J(\theta) ∇J(θ) 是目标函数在当前参数 θ \theta θ 处的梯度。
4.2.3 梯度下降的类型
-
批量梯度下降(Batch Gradient Descent):
- 使用整个训练集计算梯度,适用于小型数据集。
-
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SGD):
- 每次使用一个样本计算梯度,适用于大型数据集。
-
小批量梯度下降(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
- 每次使用一小部分样本计算梯度,结合了批量和随机梯度下降的优点。
4.3 实例:梯度下降法在简单模型中的应用
通过实战项目,我们将实现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并使用梯度下降法优化模型参数。
4.3.1 项目目标
- 建立一个线性回归模型 y = θ 0 + θ 1 x y = \theta_0 + \theta_1 x y=θ0+θ1x。
- 使用梯度下降法最小化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
- 可视化损失函数的下降过程。
4.3.2 Python代码实现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生成模拟数据
np.random.seed(0)
X = 2 * np.random.rand(100, 1)
y = 4 + 3 * X + np.random.randn(100, 1) # y = 4 + 3x + Gaussian noise
# 添加 x0 = 1 到每个实例(截距项)
X_b = np.c_[np.ones((100, 1)), X] # X_b.shape = (100, 2)
# 初始化参数 theta = [theta0, theta1]
theta = np.random.randn(2, 1)
# 梯度下降参数
learning_rate = 0.1
n_iterations = 1000
m = 100 # 样本数量
# 存储损失值
loss_history = []
for iteration in range(n_iterations):
# 计算梯度
gradients = 2 / m * X_b.T.dot(X_b.dot(theta) - y)
# 更新参数
theta = theta - learning_rate * gradients
# 计算当前的损失(均方误差)
loss = (1 / m) * np.sum((X_b.dot(theta) - y) ** 2)
loss_history.append(loss)
# 输出优化后的参数
print(f"优化后的 theta0(截距): {theta[0][0]:.2f}")
print(f"优化后的 theta1(斜率): {theta[1][0]:.2f}")
# 绘制损失函数下降曲线
plt.figure(figsize=(8, 6))
plt.plot(range(n_iterations), loss_history, color='purple')
plt.xlabel('迭代次数', fontsize=12)
plt.ylabel('均方误差 (MSE)', fontsize=12)
plt.title('梯度下降优化过程中的损失变化', fontsize=14)
plt.grid(True)
plt.show()
# 绘制数据与回归线
plt.figure(figsize=(8, 6))
plt.scatter(X, y, color='blue', label='数据点')
plt.plot(X, X_b.dot(theta), color='red', label='拟合的回归线')
plt.xlabel('x', fontsize=12)
plt.ylabel('y', fontsize=12)
plt.title('线性回归模型与数据点', fontsize=14)
plt.legend(fontsize=12)
plt.grid(True)
plt.show()
4.3.3 运行结果
plaintext
优化后的theta0(截距): 4.22
优化后的theta1(斜率): 2.97
4.3.4 结果解读
-
优化后的参数:
- θ 0 ≈ 4.22 \theta_0 \approx 4.22 θ0≈4.22
- θ 1 ≈ 2.97 \theta_1 \approx 2.97 θ1≈2.97
这接近于数据生成时的真实参数 θ 0 = 4 \theta_0 = 4 θ0=4, θ 1 = 3 \theta_1 = 3 θ1=3,表明梯度下降法成功地最小化了损失函数。
-
损失函数下降曲线:
- 显示了均方误差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步下降,最终趋于稳定,表明优化过程收敛。
- 线性回归模型与数据点 :
- 红色回归线很好地拟合了蓝色数据点,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通过这个实战项目,我们深入了解了梯度下降法在优化模型参数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可视化手段监控优化过程。
五、总结与展望
本篇,我们从微积分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变化与累积的关系。通过对极限、连续性、导数的深入讲解,以及梯度下降法在优化中的应用,我们不仅掌握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还理解了微积分在机器学习中的关键作用。微积分,是我们理解模型优化与变化规律的数学基石,它为我们在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小结:
- 极限与连续性帮助我们理解函数在某一点的行为与性质。
- 导数描述了函数的瞬时变化率,是优化算法中的关键工具。
- 梯度下降法利用导数信息,指导模型参数的优化过程。
展望 :
在接下来的博客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微积分的其他重要概念,如积分,并探讨其在机器学习中的具体应用。通过系统化的学习,你将逐步构建起扎实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后续的机器学习算法与模型的理解与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本系列的学习,你能逐步掌握微积分的核心知识,提升在机器学习领域的分析与建模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机器学习】分而知变,积而见道:微积分中的世界之思的内容啦,各位大佬有什么问题欢迎在评论区指正,或者私信我也是可以的啦,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