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P支付方式改革下各种疾病医疗费用的影响以及分析方法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综述了DIP支付方式改革对不同疾病医疗费用的影响及其分析方法,通过分析12篇相关文献,探讨了DIP支付方式在控制医疗费用、优化费用结构、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研究结果表明,DIP支付方式在不同病种和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完善DIP支付方式的精细化管理,以更好地实现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深入推进,按病种分值付费(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DIP)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逐渐被广泛应用。DIP支付方式旨在通过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优化费用结构、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实现医保基金的高效使用。本文通过分析12篇相关文献,系统总结了DIP支付方式对不同疾病医疗费用的影响及其分析方法,为进一步推进DIP支付方式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检索知网的北大核心期刊,使用"DIP"、"按病种分支付费"、"疾病"等关键词,纳入了12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研究内容涵盖心血管病种、骨科、骨质疏松症、急性阑尾炎、新生儿科、呼吸衰竭、结直肠癌、甲状腺乳头状癌、风湿免疫科等不同病种,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双重差分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新灰色关联分析、结构变动分析、描述性统计、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决策树模型、logistic回归、中介效应分析、t检验、χ²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ANOVA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背景与目标
DIP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按病种分值付费,合理控制医疗费用、优化费用结构、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最终实现医保基金的高效使用。然而,DIP支付方式在不同病种和不同地区的实施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重症患者、特殊群体和复杂病例的管理上仍存在不足。
3.2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纳入的12篇文献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
统计分析方法
- t检验:用于比较两组样本均值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比较不同支付方式下医疗费用的均值差异,如文献9中比较DIP付费患者与单病种付费患者的住院费用差异。
- 卡方检验:用于检验分类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分析不同医保类型与盈亏情况之间的关系,如文献11中分析医保类型对盈亏情况的影响。
- 单因素ANOVA检验:用于比较多个组样本均值的差异。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比较不同病种或不同医疗机构级别的医疗费用差异。
- 描述性统计:用于对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描述,如计算均值、标准差、中位数等。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描述医疗费用的分布情况、住院天数等基本信息,如文献5中描述DIP改革前后医疗费用的变化趋势。
- 灰色关联分析:通过研究数据关联性大小及关联度进行度量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分析住院费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如文献2中分析DIP付费前后骨科参保患者住院费用结构与总费用的关联度。
- 新灰色关联分析:在灰色关联分析基础上改进的一种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数据之间的关联程度。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深入探讨费用结构变化,如文献4中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住院费用结构变化情况。
- 结构变动分析:用于分析数据结构的动态变化,包括结构变动值、结构变动度及结构变动贡献率等指标。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分析DIP改革对费用结构的优化效果,如文献4、6中分析费用结构的动态变化趋势。
经济评估方法
- 双重差分模型:通过比较政策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政策实施前后的差异,来评估政策效果。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评估DIP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住院天数等指标的影响,如文献1、3、12中评估DIP支付方式对心血管病种患者医疗费用的影响。
-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通过匹配具有相似倾向得分的样本,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政策效果。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评估DIP支付方式对医疗费用、费用结构等指标的影响,如文献6、10中评估DIP支付方式的效果。
机器学习方法
- 决策树模型:通过构建树状结构来对数据进行分类或回归分析。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优化重症病例的分组方案,如文献7中基于决策树模型构建呼吸衰竭重症患者DIP优化分组方案。
- 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二分类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与DIP支付差额的关系,如文献8中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与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差额的中介效应。
- 中介效应分析:用于分析中介变量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传递效应。在DIP支付方式研究中,可用于分析医院感染在DIP支付方式与支付差额之间的中介作用,如文献8中分析医院感染对DIP支付差额的影响机制。
3.3 研究发现
-
心血管病种:
- DIP支付方式显著降低了次均费用和住院天数,提高了实际补偿比,优化了费用结构(文献1、3、10、12)。
- 研究表明,DIP支付方式在控制心血管病种医疗费用方面效果显著,但仍需进一步优化费用结构,减少药品和耗材费用占比。
-
骨科:
- DIP支付方式对骨科住院费用的影响显著,次均费用和耗材占比呈上升趋势,药占比呈下降趋势(文献2)。
- 高值耗材费用成为骨科住院费用的主要构成部分,需加强耗材成本管理。
-
骨质疏松症:
- DIP支付方式优化了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费用结构,诊断费和药品费占比较高,但仍有优化空间(文献4)。
- 医院补偿机制需进一步调整,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有待提高。
-
急性阑尾炎:
- DIP支付方式显著降低了住院费用和次均自付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促进了分级诊疗的落实(文献5)。
- 一级医疗机构人次占比显著增加,三级医院人次占比显著减少。
-
新生儿科:
- DIP支付方式下新生儿科医保结算率显著低于全市水平,三级医疗机构亏损程度更高(文献6)。
- 新生儿科存在分组精细化不足、分值失真的问题,需优化病种分组和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
呼吸衰竭:
-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DIP优化分组方案符合临床实际,标准费用能够客观、全面反映医疗资源消耗水平(文献7)。
- 分组效果较好,不会大幅增加医保基金支出负担。
-
结直肠癌:
- DIP支付方式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支付差额存在中介效应(文献8)。
- 医院感染是影响DIP支付差额的重要因素,需加强感染控制管理。
-
甲状腺乳头状癌:
- DIP支付方式显著降低了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提高了临床路径完成率(文献9)。
- 住院费用、材料费和药费均有所下降,但需进一步优化费用结构。
-
风湿免疫科:
- DIP支付方式对风湿免疫科盈亏情况和费用结构影响显著(文献11)。
- 医保类型对盈亏情况有显著影响,需加强医保类型管理。
4. 讨论与建议
-
DIP支付方式的实施效果:
- DIP支付方式在控制医疗费用、优化费用结构、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重症患者、特殊群体和复杂病例的管理上仍存在不足。
- 不同病种和地区的DIP支付方式实施效果存在显著差异,需因地制宜制定支付标准和结算规则。
-
研究方法的适用性:
- 双重差分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新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在评估DIP支付方式效果方面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 决策树模型在优化重症病例分组方案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提升医保基金使用效率。
-
未来研究方向:
- 进一步完善DIP支付方式的精细化管理,优化病种分组和分值测算。
- 加强对重症患者和特殊群体的管理,探索不同支付方式的协同效应。
- 深入研究DIP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和医疗资源分配的影响。
5. 结论
DIP支付方式改革在不同病种和地区的实施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完善DIP支付方式的精细化管理,优化病种分组和分值测算,加强重症患者和特殊群体的管理,探索不同支付方式的协同效应,以更好地实现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